|
中国平安再一次让市场人士领略了其“急先锋”的魄力。继本月初斥资约11亿港元入股香港惠理集团后,平安又参股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以18.1亿欧元的收购价,坐上了后者最大单一股东的席位。中国保险公司海外扩张步伐由此迈开。
⊙本报记者 黄蕾
根据平安昨日公开的信息显示,双方已于比利时时间11月28日签订谅解备忘录。平安集团此次通过旗下子公司平安人寿进行操作,后者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占其已发行股本的4.18%。摩根大通是此次交易中平安方面惟一的财务顾问。
资金
监管部门开“绿灯”
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9亿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按中国会计准则平安上年末总资产达4417.91亿元人民币来计算,平安对富通的这笔投资占其总盘子的4.5%。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保险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平安今年10月刚刚拿到中国保监会发出的购汇投资香港股票市场的批复,金额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5%,其中已包括此前特批获得的对外投资17.5亿美元。除此之外,保监会并未给予任何境外投资额度。
因此,平安18.1亿欧元的资金出处,便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位接近平安集团高层的相关人士向本报透露,平安与富通的这笔交易所涉及的外汇额度,是由保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专项投资额度”,等于监管部门为此次交易开了一次“绿灯”。
根据此前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来看,保险机构“出海”资金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其中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至于这次用掉的4.5%额度,是否包含在“出海”总额度15%之内,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出海”细则尚未出台,加上平安与富通的这笔交易属于“特批”性质,目前还不宜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
时机
价位颇有吸引力
“可以说,目前欧美股市的波动,为平安提供了一个以颇具吸引力的价位进入富通的好机会。”上述接近平安高层的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
安信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杨建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4月以来,富通集团股价受全球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从今年的高点34.81欧元,下跌至11月28日收盘17.83欧元。“现在的股价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介入机会,该项投资再次证明了平安的国际视野和执行力。”
事实上,平安在对投资富通价位上的把握,也可谓“用心良苦”。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发生,给了平安一个逢低进入的机会。上述人士进一步向本报透露说,“在交易之前,平安基于公开信息对富通受次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尽职调查,并对这些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评估,富通目前的市场价格应该已经把其在次贷方面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考虑了进去。平安方面对富通的基本面很有信心。”
意义
为海外业务铺路
虽然平安对这次投资下的定义仍为“财务投资”,不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平安此项收购是一项兼具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收购,富通是有着丰富银行、保险及投资等金融控股经验的“大鳄”,平安向其派驻一名非执行董事,有助于平安向其学习将银行、保险协同发展的经验,“花钱拜师学艺”的味道较浓。
据了解,平安集团执行董事、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将加入富通董事会,这项人事任命将在通过比利时监管部门无异议审批的前提下,于2008年4月的富通股东大会上申请股东批准。
虽然只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不过,根据另一位接近平安的知情人士的说法是,“通过此方式,平安在董事会上也能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可参加富通的决策,意味着平安所指派的董事能从平安和其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营中做出对平安有利的决策。”
此外,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双方日后可能探讨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合作。“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在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富通将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对于平安而言,通过投资富通,除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外,最关键的作用还是能为将来开拓海外业务铺路,为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提供经验。而富通长袖善舞的私人银行、网上银行、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领域,恰是平安目前业务增长点中的几处空白。
事实上,在投资额度和金融资产品种增加的趋势下,平安显然不会止步于富通。记者从平安内部人士处了解到,平安下一步还会继续关注海外投资,以及挖掘投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虽然目前暂无海外战略投资计划,但若出现合适的市场机会,也会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投资海外市场。”
■机构观点
中金:平安投资战略
正向全球化发展
⊙本报记者 卢晓平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平安收购富通集团部分股份的举动显示了平安的投资战略和资产配置策略正在向全球化发展。近年来,平安总资产急剧膨胀,迫切有拓宽投资渠道、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和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要求。此项交易符合这一要求,但不会显著影响平安的总体投资收益率,因为18.1亿欧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只占平安目前总资产约6500亿元的3%。
报告认为,目前平安在富通的投资仍然停留在单纯财务投资的层面,未来不排除平安和富通加强多方面业务合作的可能。富通集团是比利时和欧洲较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银行业务和人寿保险业务都很强,这也和平安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报告认为,相比中国,欧美目前的金融股股票价格很便宜,交易显得很划算,这和中信证券与Bear Sterns的交易有类似之处。从汇率的角度来说,如果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该项投资可能会面临汇兑损失。
■记者观察
机构“出海”
良机已到?
⊙本报记者 黄蕾
受累于次贷危机,国内一些银行、基金系QDII产品跌破面值,让国内金融机构清醒地意识到,海外市场并非遍地是“黄金”。然而,一片看淡情绪中,也有不少市场人士发出不同声音:对一些准备充足的国内机构而言,目前或许正是出海投资的一个好机会。
风险也意味着机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大型保险公司投资部高管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未必不是保险QDII跨出国门的一次良机,一些股票大跌使得投资海外市场有更多的选择。在意识到风险的同时,保险公司更应该给予理性对待。
与上述高管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另一家金融机构投资部主管,虽然他所在的公司由于盘子小暂无出海计划。“在股市暴跌中,部分企业的股票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被抛售,这不正是一次进入机会吗?”他认为,出海投资对于金融机构分散风险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资金量大的机构而言,在国内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出海”是增强资金运用实力的一个必然选择。如何把握出海进程,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不断增强全球投资经验,培育国际型投资人才,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判断是否要延迟出海时间表。
与此同时,专家还提醒说,跨国交易可能会牵涉到多方的审批和协调,同时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与此同时,大部分国内机构对跨国交易的经验有限,可能对对方市场缺乏了解,以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异。国内金融企业需对上述风险有充分考虑。
在“出海”问题上,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人才匮乏,这对多数金融机构而言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