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金融·证券
  • 9:时事
  • 10:金融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对话
  •  
      2007 年 12 月 1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金融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金融业抉择
    推进保护性金融开放
    外资法人银行入驻大事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金融业抉择
    2007年12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赵锡军
      孙明春
      郭世坤
      编者按:

      到今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整整一周年了。多方“共赢”的共识取代了一年前中国银行业如何“与狼共舞”的担忧。

      这一年,外资银行迅速布局中国,甚至包括进军农村地区。大型中资银行在“强健肌体”的同时,借助各自优势大步国际化。监管层为构架中国全面开放下的金融体系努力实践。

      这一年,中国金融新棋局在中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构建。

      本报即日起将刊登系列报道,由监管者、中外资银行、专家等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剖析开放背景下的中国金融业态。

      银行业全面开放一周年系列文章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金融业抉择

      推进保护性金融开放

      这些人、这一年——外资法人银行高管一周年感悟

      独家专访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瑞德

      专访交行副行长叶迪奇:交行和汇丰合作步入蜜月期

      专访友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金大植:打造“本土化的综合性银行”

      法人银行监管落点“沟通与执行”

      攻防转换:中资银行主动海外出击

      保险全面开放三周年借鉴:市场竞争实质让位于企业实力

      主持人:苗燕 袁媛

      嘉宾: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

      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锡军

      一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将全部取消,中国入世承诺的金融业全面开放正式到来。

      时光如梭。一年来,外资行在中国境内的业务发展如火如荼。17家外资银行申请转制成为法人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除重点布局一线城市外,外资行还将战线延长到了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

      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业务融合到股权融合的步伐都在加快。

      在这一过程中,中资行的生存状态是否像不少人当初担心的那样,受到了来自外资行的猛烈冲击?此外,在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是否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在新的格局下,国内的监管政策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为此,本报特约三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开放元年

      “共赢”胜于“冲击”

      外资银行不是“狼”,而我们也不是“羊”,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或是竞争的关系,或是合作的关系,是对手的关系,但不是对立的关系

      主持人:一年前,中国按照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了人民币业务,并允许外资银行转制成为法人银行,当时不少人高呼“狼来了”。一年来,外资行也的确开始了自己的中国谋略建设。各位是如何评价一年来外资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的?

      郭世坤:首先,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从来不说什么“狼来了”。因为无论取其何意或从何角度,这一说法都是不妥的。我想说明的是,中国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长期的闭关锁国苦涩与教训中的觉醒,加入WTO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其次,外资银行不是“狼”,而我们也不是“羊”,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或是竞争的关系,或是合作的关系,是对手的关系,但不是对立的关系。竞争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互利共赢,也可能有失败者,这是市场规则与机制作用的结果,对谁都一样。

      不容讳言,加入WTO会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是机遇,是中国银行业所需要的“空气”,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壮大、尽快追赶国际先进银行并打造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一流银行的必由之路。一周年来或加过渡期6年来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既兑现了加入WTO时的承诺,同时有相当多的外国银行已经转制为法人银行,而中国的银行业又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发展。即在加入WTO的挑战中,中国银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纷纷成为国际所瞩目的大型国际公众银行。

      赵锡军:我觉得外资行是“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也变成了“狼”。应该说银行业对外开放一年的过程中间,我国金融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我国的几个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了上市,真正迈入了现代银行这样的一个行列。

      孙明春:金融业全面开放始于去年年底。从数据上看,外资银行增长快但基数少,短短一年时间看不出来明显的影响。并且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当初加入WTO时大家也有担心,但结果是相互促进,促进了中国的开放和发展。

      我们要清楚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保护少数银行还是服务于消费者。金融改革之前,企业得不到好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有相当程度的坏账。开放使外资银行变成法人银行,可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使中资银行改善消费者享受的服务,使服务质量提上去,这是保护所有人还是保护部分人的选择。

      这种关系要辩证地看待,引入有威胁、有竞争,但同时对国内银行对老百姓提高服务有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开放将促使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国内的金融机构除了吸收国际的成功经验,还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同时政府也鼓励我们的金融机构走出去。所以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

      主持人:其实在去年年底放开人民币业务之前,按照WTO的承诺,我们已经陆续开放了金融业的诸多领域。各位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金融开放程度?你们认为,怎样在承诺兑现市场开放的同时推进中国金融架构的重塑?

      赵锡军: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应该说开放的程度是比较快的了。特别是跟我们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比较。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明确了思路,即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十七大也提出,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容包括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要高效率,同时在经营形式上也不限于国有。我们将来的金融体系架构和发展目标,都要跟这种现代金融体系相符合。我认为,这就要从法律制度、市场建设、机构建设、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等方面着手。同样,为了使这个架构是一个开放的架构,而不是封闭的架构,近年来,国内的金融机构除了吸收国际的成功经验,还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同时政府也鼓励我们的金融机构走出去。所以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

      郭世坤:我认为,目前的开放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业的状况是相适应的。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既有对外的开放,也有对内开放的问题。通过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实际上也促使了金融业对内的开放,也给整个金融环境金融运行机制带来了改变。

      加入WTO的六年中,外资银行进入已经有了相当的程度,我们的银行开始走出去,并购、设置分支机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但国际银行业都是综合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多功能发展就成为一种客观的需求,中国也需要更多的甚至是多层次的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公司,包括信用卡公司、租赁公司、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因为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多丰富多样化了,为满足这种多样化需求的金融组织及其结构,也应该更加多样化。

      孙明春:从开放的程度看,允许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进步很大,同时,实现进一步的金融开放还有余地。将来还需要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将来外资的参与范围可以更多,程度可以更广,如债券市场等都可以参与。

      另外,开放应该是国内国外的双重开放。最近在开放上鼓励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而外资进来。利用金融开放是个很好的机遇来促进改革,帮助金融业改革。外资的国际市场经验丰富,通过竞争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中资银行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当前中国市场仍然存在深度不够、容量不够、参与主体有限的问题。要通过开放一些市场,使金融体制逐步与市场开放相结合,推进金融架构的完善。

      审慎有序地开放

      有利于金融稳定

      抵御国际金融所发生的波及风险,既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也不完全取决于宏观管理部门,而是取决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与抵御能力。毫无疑问,只要与经济金融的需要及成熟程度相适应的开放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与抵御能力也就越高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全面开放以后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郭世坤:首先我认为,我们的开放是根据我们经济金融的成熟程度所做的开放。开放不是使我国金融安全度降低了,而是使我国金融安全度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不过开放之后,受国际金融风险发生的波及效应可能会更大了或更多了,而受到波及的可能性及抵御波及的风险,取决于一国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全程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组织本身抵御风险波及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宏观管理组织抵御及调控风险的能力。我认为,抵御国际金融所发生的波及风险,既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也不完全取决于宏观管理部门,而是取决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与抵御能力。毫无疑问,只要与经济金融的需要及成熟程度相适应的开放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与抵御能力也就越高。

      赵锡军:我觉得要防范来自外部的金融风险,要特别关注在开放过程中的短期资本的流入流出。一国发生较大的风险情况,往往与该国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有密切关联。另外,我们对金融机构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警和应急机制。当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要防止风险向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蔓延。

      孙明春:目前金融开放是采取渐进性步伐,仍处于开放的初级阶段,金融领域各个方面外资所占的份额都很小,只要中国坚持渐进性步伐,外资并不会兴风作浪。但同时也要注意,今后3年-5年外资可能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在渐进性开放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在开放过程中注意把握开放的顺序,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在要意识到任何开放都有风险的同时,学会能够承担相当的风险,不要因噎废食,要与国内改革结合起来。

      新时期的

      监管策略选择

      目前中国缺乏市场的退出机制,这是一个问题。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该清算的清算,该破产的破产,不能政府一味买单,逐渐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

      主持人: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如何完善和强化?中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应该坚持一个怎么样的长远目标和战略?

      孙明春:从目前开放程度看,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小,但随着开放程度的深入,这种联动性和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在增加。因此,中长期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更多考虑对机构进行审慎性监管,而不是少批两个的问题,要根据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去实施。从体制上讲,要完善国内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自身产生约束和压力去防范风险,对风险的防范交给市场自己去做,目前中国缺乏市场的退出机制,这是一个问题。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该清算的清算,该破产的破产,不能政府一味买单,逐渐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监管既要有中国特色,吸取国内经验教训,也要与国际公认机制并轨,使用效率高的监管体制。

      郭世坤: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政策应是对外对内的统一,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相辅相成,这是更加长远的目标和战略,同时也应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辅相成。同时,这种开放还应是一个多样化的。

      还有一个就是由于环境情况在转变,从监管的环节上来说,也需要转变,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更好的发展。因此,如何促使金融业更好发展、更好适应国内外市场及竞争态势、趋势,这也是开放战略与目标的一个方面,从理念与思路上来说也需要改变。

      赵锡军:在金融业的开放过程中,我们已经面临这种挑战。在对外的经济往来中间,贸易顺差虽被经常提起,但已经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货币问题。所以开放的过程中,也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国内的发展要求,也要考虑到跟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对话。

      孙明春:中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坚持的长远目标应该是服务于中国企业和个人,开放目标整体是为了中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也不要太参杂民族主义情绪。从开放战略来看,渐进性、选择性、区域性是需要把握的原则。可以选择部分地区先开放,在国内银行已有学习和有准备的情况下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