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火拼 中资险企地位难撼
⊙本报记者 卢晓平 黄蕾
入世六年弹指一挥间,国内保险业人士至今仍在怀念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日子。经过三年的秣马厉兵,中外资的角力逐渐渗透于保险的各个领域,“圈地圈人”背后斩获着实丰厚。
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保险公司所表现出的扩张举动,都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三年来硕果累累的有力缩影。种种迹象表明,自保险业开放以来,政策门槛的约束力日渐式微,市场竞争的实质正日益让位于企业实力。
外资:加速扩张变中求胜
“还记得中意人寿向中石油签下的那笔200多亿元团险大单吗?中意人寿就此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记者。
2005年中国团险业务大门刚开,中意人寿就得到了中资股东中石油的大力支持。而2004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为3228亿元,所有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和也只不过84.34亿元。
2005年底,保险业提前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业实现全面开放。时至今日,除了保费的分流,市场的竞争加剧,投保者享受高质量和数量丰富的保险产品,境外投资者分享高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许,市场的实质变化会给我们更多的展望和深思。
“中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格局在下一个五年将不会有太大变化”,这是在开放之际乐观的想法。实际上,也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去年召开的保险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没有对中资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市场稳定造成冲击”。
我们经受了大方位的考验,但是,外资的一些潜移默化、逐步推进的细节和观念的快速转变,却不容忽视。
“他们正快速地布点全国,一改习惯照搬国际经验,不注重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和队伍的做法,一旦等他们把‘桥头堡’构筑成形,战争将从原来的阵地战转为肉搏战。”一位中资保险公司专业人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中国保险市场水平低于国际水平的现状也加重了获得丰厚收益的期望和预期。所以,无论是利益的驱动还是拓展市场空间的需要,外资保险公司正在在变中取胜,变中求发展。
中资:不快速舞动怎行?
“只有在自身思想和观念上不断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融入一体”,一位专家点评。
不少本地保险机构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年外资保险‘狼来了’的气势,如今并未多大体会。”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保险巨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在中国保险业中赢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非沿海城市,中资保险的市场份额仍然难以撼动,尽管外资整体资本基础更强、服务更好。
尽管市场人士一再用一连串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向外界传达“入世六年来,外资保险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中资保险地位依然难撼”的信号,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中资保险居安思危的扩张冲动。
“如果不走出去练练手的话,就永远也没法和国际化沾上边,如果只守着现有的市场份额,就迟早要被后来者赶超。”一家大型中资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感慨道。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在“出海”政策的把握上始终谨小慎微。“监管部门的考虑是有道理的。”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彼时从未“出过远门”的中资险企而言,境外资本市场的风险是何等的陌生。
不过,只在“黄浦江”里练兵的中资险企能否经得起大洋彼岸的汇率、利率、经济等风险,还不由得让人捏把汗。在充满荆棘和鲜花的海外资本市场,若不上好风险意识这堂课,海外投资难免遭遇“呛水”。倘若练好内功,怀抱激情兼理性之情护航保险资金“出海”,在美国次贷发生后的当下,也未尝不是一次名利双收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