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须臾间,场景已经转换
    史玉柱
    巨人帝国的根据地
    治理结构
    仍然缺乏透明度
    税务局的脾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治理结构仍然缺乏透明度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明 沈飞昊
      ◎张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作为国有独资公司,中投公司地位非常特殊。按常理,应该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然而,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先生是正部级官员,中投公司本身是中国唯一一家正部级公司,直接向国务院汇报工作。相比之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样负责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但却是一家副部级单位,隶属于央行管理。为什么职能相似的机构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不同呢?

      造成以上独特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可能在于中投公司的组建是央行和财政部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大财政小央行”的格局,央行出于独立性起见,仅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而外汇储备的所有权和管理职责均归于财政部,当然并不排除财政部将部分或全部外汇储备委托给央行管理的情况。而中国刚好相反,格局是“小财政大央行”,央行不仅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还拥有外汇储备并负责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在“三会”成立之前,央行还曾经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由于中投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是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借道农行和央行的外汇储备资产来置换后获得的,因此从理论上而言,中投公司隶属于财政部,财政部从理论上而言获得了部分外汇储备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对央行来说,成立中投公司意义不大,无异于“重新制造轮子”。而从财政部角度看,成立中投公司意义相当重要。最终中投公司不向财政部、而是向国务院汇报工作,这或许是为了在央行和财政部的博弈中寻求平衡的结果。

      有观点认为,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之外另起炉灶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需要招聘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因此必须给予这些人才市场化的薪酬水平。由于外管局工作人员的待遇是公务员水平的,为了避免同一机构内部薪酬水平差异太大,因此才成立了中投公司。这种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但不会是根本原因,因为在中投公司高管和通过市场招聘录取的投资精英之间,依然存在不小薪酬差异。在中投担任高管的政府官员,薪酬虽然高于其他政府部门的同级别官员,但是不可能直接与全球基金市场接轨。如果薪酬差距不大,就很难保证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基金经理。

      从中投公司党委会、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人员构成的机构背景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投公司的管理层来自各大部委,包括国务院、社保基金、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银监会等,这既反映了中投公司未来的投资行为可能要兼顾以上各部门的利益,同时也需要以上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第二,中投公司管理层中没有一人来自国资委,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第三,在中投公司管理层中,财政部背景的明显多于央行背景的。

      虽然中投公司并不隶属于国资委,但其本身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国有独资公司结构,包括管理委员会(类似于总经理和经营团队)、董事会、监事会和党委会。这种治理结构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外界并不明确董事会和党委会各自的职能和角色分工。例如,如果涉及基金高管人员的更换,到底是董事会还是党委会说了算?此外,董事会和党委会的成员并不完全一致,且各自来自不同的部委。那么一旦董事会和党委在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时,这是否会体现为部委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这一方面,新加坡的两家主权财富基金的结构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财政部是这两只基金的唯一出资人。但是这两只基金从性质上而言都属于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只不过新加坡政府是公司的唯一股东而已。之所以注册成私人公司,一是可以避免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义务,二是可以完全利用私人公司的治理机制。

      通过增强信息披露以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向市场充分披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资产组合,就容易被投机者掌握并预测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挑选投资对象的标准,进而容易被其利用,以造成“买什么什么涨”、“追涨杀跌”的局面。因此,对于中投公司而言,如何把握信息披露与盈利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在这方面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挪威的全球养老基金是透明度的坚定捍卫者,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所有3500项投资的投资规模和损益。相比之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仅仅向股东披露投资组合,并没有向公众披露其他信息的义务。估计在中投公司运行初期,会仿效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信息披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