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2007年汽车业
    TOP10年度人物(一)
    新兴市场造就亚洲新势力
    ■动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兴市场造就亚洲新势力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2007年,在以中国汽车工业为首的亚洲新势力推动下,全球汽车业的格局正在慢慢改变。从零部件到整车,几乎每一个汽车巨头都开始或已经在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新兴市场布下棋子,因为事实证明:谁忽视了这些市场,谁将被全球资本市场、产品市场边缘化!

      在二十年前,谁敢想像这一天会如此迅速地到来:全球汽车工业的历史正被亚洲新势力书写;当华尔街在考评汽车巨人时,亚洲新兴市场的利润将成为重要尺度!

      但当这一天就在眼前时,一切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谁能创造高利润,谁拥有广阔的市场,谁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谁就能在世界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

      聪明的欧美汽车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欧美汽车企业+亚洲新兴市场”,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才能保住过去的江山。正是在双赢的原则下,亚洲汽车新势力在二十多年后得以崛起。

      ⊙本报记者 吴琼

      

      风水轮流转,汽车业也不例外!就在多数欧美汽车巨头正经历一个漫长的寒冬——一个始自2005年的寒冬时,以日本、中国、印度、越南为代表的亚洲汽车新兴势力却是春光明媚。

      

      北美三巨头亏损不断

      2007年第三季度,通用汽车无奈地刷新了其3年前创下的史上最大亏损纪录:当年第三季度净亏损390亿美元,合每股约亏损68.85美元。

      在美国市场上一直与通用汽车较劲的福特汽车也不能幸免于难。

      2006年,福特汽车亏损数据创下历史纪录:净亏损127亿美元,远高于2005年通用汽车创下的104亿美元的巨亏纪录。

      北美三大巨头中的“小个子”克莱斯勒,则让戴姆勒选择了“壮士断腕”。2006年,克莱斯勒亏损15亿美元。因无法承受克莱斯勒亏损的拖累,戴克将克莱斯勒80.1%的股份出售给私募基金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售价55亿欧元(约合550亿元人民币)。今年12月,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德利首次公开承认:“今年,我们将亏损16亿美元。”

      但是,在中国市场大有斩获的德国大众似乎未出现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和德国戴姆勒那样的窘境。德国大众三季报净利润为9.47亿欧元,远高于去年同期2300万欧元这一水平。德国大众表示:由于中国和南美洲市场的高速增长,抵消了德国和美国汽车市场萧条的负面影响。

      

      日系汽车表现不俗

      在欧美汽车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之际,亚洲汽车新势力正在崛起,其中,以日本为第一梯队,以中国、印度、越南为第二梯队。

      日系汽车中表现最醒目的莫过于丰田汽车。以目前已公布的数据看,2007年丰田汽车销量将完全超越美国通用汽车,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巨头,夺得产销、利润双冠军。此外,本田、日产等日系汽车企业也均有不俗表现。

      但几家日本汽车企业的发展,并非依赖于其本土市场,而更多依赖于“走出去”的“小型车”战略。当全球原油价格数次逼近100美元时,节能的小型日系汽车市场为之变得更为宽敞,挤占了原来欧美企业“大块头”车在发达国家的市场。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日系车则凭借性价比优势一举打败了欧美巨头。单以中国市场为例,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广州丰田,仅仅凭借一款上市才一年多的凯美瑞,实现了年销量约17万辆的宏伟目标。“凯美瑞的销量远远超过股东的预期,超过我们最初的想象。”广州丰田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告诉上海证券报。

      正因为在中国等海外市场的成功表现,丰田汽车才击败了通用汽车。2007年,丰田汽车实际产量约为951万辆,高于通用汽车的生产计划(925.9万辆)。丰田汽车计划进一步拉大双方的差距。丰田汽车社长渡边捷昭难掩欣喜地宣布:2008年,(包括大发工业和日野汽车在内的)丰田汽车集团全球产量将达到995万辆,较2007年增加约5%。如丰田汽车达到目标,其将打破通用汽车在1978创下的955万辆的最高年销量纪录。

      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则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版图。玛鲁蒂-铃木汽车公司董事长中西真三透露,2010年,铃木全球销量(300万辆)中将有三分之一来自印度市场。

      中、印新势力登台亮相

      与日系汽车企业相比,第二梯队的中国、印度、越南则处于“走进来”和刚刚“走出去”的阶段。

      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比较优势显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大量且相对便宜的劳动力资源。”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从另一生产要素来讲,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市场,本地生产经销的物流费用也低。日本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源自上一次全球化分工,一部分欧美工业转移至日本。现在这将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机会。与上一次日本挑战欧美巨头占据的汽车霸主地位相类似: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私车消费时代,国内市场给了他们学习和壮大的机会。”

      “‘走进来’因跨国汽车巨头而起。看好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的跨国汽车巨头们,纷纷在中国寻找合资伙伴,或在中国销售,或希望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海外市场。”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表示,“处于刚走出去阶段的多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在看到俄罗斯、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后,这些自主品牌企业萌生了出口海外的念头。”

      一些先行者已经享受到其中的收益。长城汽车凭借出口,坐稳了中国最大皮卡企业的宝座。如今,长城汽车又拟扩大出口品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长城汽车董事局主席魏建军表示,将推出针对MPV市场的“嘉誉”,未来将从“精灵”轿车开始,大力进军乘用车市场。精明的长城汽车显然已经瞄准了国内MPV的空白点和海外轿车市场。

      今年排量1.6升至2升的MPV增速最猛,接近50%。因此,长城“嘉誉”瞄准了2升MPV的空白市场。至于海外轿车市场,长城汽车则希望凭借其海外销售渠道和适应国际化需求的研发打开局面。与众多国内汽车企业不同,因为“哈弗”海外畅销而尝到甜头的长城汽车,如今销售网络已铺至欧盟、中东、中南美、非洲、独联体、东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至于拥有一个强势集团塔塔的印度,十年来已经成为日系汽车企业的天堂。据了解,铃木汽车1981年就在印度设立了风险投资机构。此外,日本汽车企业在泰国生产汽车已有数十年历史。

      德尔福一位高层表示,中国和印度是其在亚洲的重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