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中印比拼 亚洲新势力的颠覆力量
    2007年汽车业TOP10年度人物(二)
    成本高企 欧美汽车巨头“断臂求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成本高企 欧美汽车巨头“断臂求生”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美国与日本汽车公司生产效率比较

      (小时/辆)

      郭晨凯 制图

      2007年,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泥潭,传统汽车工业强国的衰退与一组冰冷的数字联系在一起:

      2007年第三季度,通用汽车刷新了3年前其创下史上最大亏损纪录:第三季度净亏损390亿美元,每股约亏损68.85美元。

      2007年第三季度,福特汽车亏损3.8亿美元,每股亏损0.19美元。

      2007年12月,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德利公开承认:“今年,我们将亏损16亿美元。”

      ⊙本报记者 吴琼

      

      尽管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瓦格纳预测:2006年,通用汽车亏损额将小于2005年,事实上也正如瓦格纳所预测2006年每股亏损收窄至3.5美元。但2007年第三季度每股约亏损68.85美元的纪录再度令瓦格纳难堪。

      

      创纪录的亏损

      自2005年,通用汽车就风光不再。

      尽管此前通用汽车发布过盈利预警,但2006年春季,通用汽车报出的2005年财务数据还是令人大跌眼镜。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亏损了104亿美元,每股亏损18.42美元,创下了1992年以来其最高亏损纪录。这比其此前预计的多亏损20亿美元。

      一直与通用汽车较劲的福特汽车也未能幸免。

      2006年福特汽车亏损额创下历史纪录:净亏损127亿美元,每股亏损约6.79美元。远高于2005年通用汽车曾经创下的104亿美元的巨亏纪录。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福特汽车此后出现减亏迹象:2007年一季度,福特汽车净亏损2.82亿美元,折合每股0.15美元;第二季度,福特汽车净赚7.5亿美元,每股盈利0.31美元;第三季度,福特汽车亏损3.8亿美元,每股亏损0.19美元。尽管第三季度,福特汽车仍然亏损,但华尔街对此已经较能接受。一则亏损幅度低于福特汽车2006年同期水平:2006年第三季度,福特汽车亏损52亿美元,每股约亏损2.79美元;二则,与通用汽车的大幅亏损相比,福特汽车的亏损额度已经很小。

      北美三大巨头中的小个子——克莱斯勒,则让戴姆勒壮士断腕。2006年,克莱斯勒亏损15亿美元。因无法承受克莱斯勒亏损的拖累,戴克将克莱斯勒80.1%的股份出售给私募基金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售价55亿欧元(约550亿元人民币)。2007年12月,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德利公开承认:“今年,我们将亏损16亿美元。”

      欧洲汽车巨头戴姆勒今年的业绩也受到克莱斯勒拖累。戴姆勒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季报亏损:净亏损15.3亿欧元(约21.8亿美元)。戴姆勒公司表示:亏损主要是因出售克莱斯勒产生的26亿欧元(约37亿美元)开支所致。

      而加拿大汽车工业境况也不佳。加拿大会议局11月表示: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加元升值等原因,今年加拿大汽车业将雪上加霜,预计盈利将跌至10亿加元,较2006年的17亿加元下跌41%。

      

      解围之法

      陷入困境的巨人们各寻解围之法:或变卖家产、或裁员关厂、或开拓新兴市场。

      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汽车巨头们自有家产可变卖,这时节一个个断臂求生。戴姆勒出售克莱斯勒,是最大的一个案例。

      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则纷纷出售资产,前提是亏损业务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大的业务。以通用汽车为例:2005年10月,通用汽车出售富士重工20%股权,获到8亿美元现金。其后出售旗下最盈利的资产——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控股权给Cerberus、花旗集团(Citigroup)的私人股本部门,并约定3年后获得140亿美元的收入。继而,即2006年4月6日,通用汽车宣布按每股397日元将持有的日本五十铃7.9%股份(9009万股)出售给三买家——日本商贸巨头三菱和伊藤忠商事、瑞穗金融集团下属的瑞穗实业银行,共计获得3亿美元.

      在出售汽车金融业务股权之后,福特汽车传出拟出售英系豪华车品牌捷豹和路虎的消息:1989年、2000年,福特汽车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27亿美元购买了捷豹和路虎。

      变卖家产是开源节流的方法之一,另一节流方法则是关厂裁员、降低员工福利。

      “人工成本占汽车企业总成本的25%至30%。”精益企业中国总裁赵克强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在全球居于相当高的水平。而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设厂之初,就没有这个包袱,因此人工成本比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低。”

      欧美汽车工人的每小时工资基本上在50美元至80美元之间。来自德国的信息显示:目前德国大众在德国西部的六家工厂每小时平均薪资为56.56美元。在高工资之余,欧美汽车企业还需为员工支付包括退休金在内的高额福利保障,这也加大了汽车企业的负担。因此,陷入困境的汽车企业被迫与工会展开了艰苦的谈判。

      终于,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均与工会达成了新劳资协议,三家汽车企业均同意注资设立退休员工的医保独立信托基金,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分别计划注资320亿美元、136亿美元、88亿美元。至此,退休员工的医保负担“外包”给工会。三大汽车巨人终于放下了一个历史大包袱。

      此外,三大汽车集团也纷纷制订了裁员计划。通用汽车计划新年伊始裁减5200余名加入工会的员工。通用汽车发言人Dan Flores表示:范围包括工会代表的通用汽车服务、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铸造、焊接等五家工厂的按小时计费工人。通用汽车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再裁减16000名通用引擎、冲压等工厂的员工。

      

      美国与日本

      汽车工业效率比较

      在强势工会的主导下,美国汽车工人相对轻松,其工作效率低于日本等亚洲汽车企业。

      Harbour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丰田汽车在美国的工厂效率最高,生产一辆车仅需29.9小时;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生产一辆车分别耗时约30小时、31.6小时。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生产效率则低于日系汽车。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福特汽车生产每辆汽车分别耗时32.4小时、33小时、35小时。

      关于美国汽车企业效率低于日系汽车企业的故事,业内早已熟知。与美国、日本车企均有合资经验的长安汽车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美国汽车企业的工作状况差别极大。美国汽车企业管理相对松散,在美国汽车工厂里工人可以抽烟;而日本汽车工厂里作了各种明确规定、且紧张的劳动也腾不出多余的工作时间休息。”

      相形之下,开拓新兴市场对汽车巨头的帮助更大。德国大众就深享其福:2007年11月份,德国大众汽车全球汽车销售增长达324000辆,创下了11月份销量之最。今年前11个月,大众在巴西、中国、阿根廷的销售分别增长35%、28%和21%,中国更成为大众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