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中印比拼 亚洲新势力的颠覆力量
    2007年汽车业TOP10年度人物(二)
    成本高企 欧美汽车巨头“断臂求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07年汽车业TOP10年度人物(二)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琼 宦璐
      科技部部长万钢

      入选理由:新能源汽车的旗手

      4月23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原上海同济大学校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万钢被正式任命为国家科技部部长。

      汽车界普遍认为,这一任命对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万钢早年在德国留学多年,2000年底,万钢在科技部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回国工作,同时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2004年7月起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万纲确立了电动车“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的研发布局,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我们居住的城市,我们经常会觉得出门的时候都能坐上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零排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恩惠。”在大连举行的“亚洲的科技改造潜力”研讨会上,万刚的“最酷的科技论”赢得了全场听众的掌声。

      原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

      入选理由: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做企业

      他从1998年上任到今年已经9年了。他做的最轰动最有争议的一件事就是天一合并。

      2007年的竺延风以一汽集团为依托,亲自策划的系列事件足以让其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物。捷达西进让一汽顺利完成国内市场轿车生产三足鼎立的生产布局;在2015年前陆续斥资130亿元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大力扶持红旗HQ3、奔腾的现有品牌,积极开发四大自主品牌平台,让一汽成就真正的行业老大形象。

      他是最具政治视野的企业家之一,也是众多汽车行业掌门人中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椅。曾经的“耐住寂寞二十年”惹来了众人的非议,如今的高呼“中国到了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时候”也引来众人的热议。他的一言一行,总能牵动中国汽车产业最为敏感的神经。

      当他站在政治全局的高度来做企业,他就会受到行业的疑问,当他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谈行业,就未免落入本位的窠臼。所以,少帅的舆论总是媒体的焦点。接近年底,竺延风出任吉林省副省长。

      克莱斯勒

      亚洲业务首席执行官墨斐

      入选理由:国际汽车领域的中国通

      墨斐是一个实话实说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炮筒”。但他呆过的每一个公司,都会感谢其贡献,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7年墨斐辞去了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的职务,担任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亚洲业务首席执行官。这离其成功完成韩国双龙百日整合、实现韩国双龙扭亏为盈没多久。尽管克莱斯勒深陷困境,对北美汽车业有着深厚感情的墨斐还是选择了更难的一条路。

      在担任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前,墨斐已在中国呆了10年,成为国际汽车业内少有的几个中国通。正是从1996年担任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以及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后,墨斐与中国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丰田汽车(中国)总经理矶贝匡志

      入选理由:丰田汽车中国驶上快车道

      2004年矶贝匡志任丰田中国总经理后,丰田汽车在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南北丰田齐齐发力,加强了丰田汽车与其它跨国汽车集团的竞争能力。

      仅凭一款凯美瑞,(2006年刚投产)广州丰田的年销量就达到17万辆;2008年,广州丰田甚至有扩产计划。丰田在北方的合资公司一汽丰田也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2年来中国的矶贝匡志推崇本土化,从学喝四川的水井坊、北京的二锅头,到学说中国话。丰田汽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也随之进行了本土化,这也是丰田汽车销量劲增的原因之一。

      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

      入选理由:新合资企业的出色代表

      凭借第一个在合资企业喊出自主品牌口号的付守杰,在2007年成为无数欣赏、惊讶、怀疑、不屑等目光聚集的焦点。

      作为一个合资企业怎么样去做这个事情?他的解释是:首先合资企业只是一种股权结合的方式,合资企业也是在中国的企业,不是外国企业。作为中国的企业,你就要考虑中国的政策要求和努力方向,要考虑到中国用户的需求,这些方面都要结合起来。作为广州本田,在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吴琼 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