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广告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2008年合资车企竞争力谁执牛耳
    横看资产并购谁称雄 纵观核心部件控制力
    追求第一,
    还是可持续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08年合资车企竞争力谁执牛耳
    2008年02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在欧美汽车业不景气、全球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环保压力骤增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巨头争夺的焦点。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巨头早已布下重兵,2008年中国汽车合资版图会发生哪些变化?哪些企业将最终胜出?

      通过对合资汽车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生产制造能力、研发费用、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劳动生产率、成本水平、营销服务水平、零部件资源控制能力等近二十个竞争力指标的评比,并征询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高层、业内专家的意见后,记者发现:只有那些在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核心要素上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汽车企业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而目前领先的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正在发力的广州丰田是最多被提及的企业。

      ⊙本报记者 吴琼

      

      2008年中国汽车业大战已拉开帷幕,最主流的战场离不开跨国汽车巨头的参与,离不开合资汽车企业这个竞争主体。

      众多汽车业人士认为: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在目前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能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获得长期最佳市场份额和长期领先利润的企业。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对合资汽车企业显示竞争力和内在竞争力两项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丰田成为评价较高的企业。

      

      三年内看外资伙伴实力

      合资车企显示竞争力的评比选取了两个指标: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我国合资汽车企业显示竞争力中排名最高的是上海通用、其次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这主要是由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决定的,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欧美合资车企在国内轿车市场的占有率均在9%左右。

      但这仅是旗至中盘,而非最终旗局。

      昨日,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告诉记者,“第二梯队的日系车企不容小视,尤其是一汽丰田、广州丰田等丰田系合资企业。”

      尽管在第二梯队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广州丰田、一汽丰田所占的市场份额较低,在3%至6%之间。但这并不能令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这些目前领先的企业松一口气。

      汽车业高层及汽车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决定未来谁将成为“常胜将军”的最重要因素,是能力+意愿。能力一方面由中外合资企业在发展中培育,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步能力则来自于其外资合作伙伴货真价实的投入。三年内,中外合资车企的竞争力由合资伙伴的扶持力度所决定。合资伙伴的后备资源越多,合资企业越容易成功。

      “最终,国际汽车巨头们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将与其在中国市场地位相一致。”李春波进一步指出,“比如丰田汽车、福特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居一线地位,但其在中国却居于二线。随着一汽丰田、广州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在中国业务的拓展,最终丰田汽车、福特汽车在华的市场份额将会和大众汽车、通用汽车接近。”

      汽车专业人士认为,市场增长空间最大当推长安福特马自达。李春波告诉记者,“福特和马自达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仅占据5%左右的市场份额。但在全球市场上,福特、马自达共占据约11%的市场份额,如果考虑到中国汽车市场年均20%的增长速度,则长安福特马自达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中国汽车企业内部则更关注日系合资车企。两三年前,在与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的私下交流中,其工作人员说提出,要警惕日本汽车企业发力。

      吉利汽车集团高层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指出,“我认为广州丰田、一汽丰田的竞争力最强。虽然丰田汽车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因为从全球角度看,丰田汽车综合能力较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管理。”

      在注重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孟岩开始强调国际市场占有率。此前,作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要一员,孟岩曾参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工作,最终协助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完成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这一权威报告。

      遗憾的是,尽管各合资车企在中国热火朝天地竞争,但对海外市场态度冷淡,出口量较大的只有上海通用。尽管上海通用一直保持低调,不愿意对外公布其海外销售数据,但记者仍然从有关部门获悉:2007年上海通用共出口了2万余辆汽车。2008年,上海通用的豪华车凯迪拉克将出口至中东。

      

      研发能力比拼经营效率

      市场占有率只是一个结果,决定这一结果的是合资汽车内在竞争力。在对合资企业内在竞争力的7个指标(生产规模、产能利用率、人均盈利能力、研发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综合评价后,上海通用、广州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一汽丰田、广州本田、上海大众各显锋芒。综合而论,广州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排在前列。

      在研发水平、自主开发能力上,上海通用、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竞争力明显强于其他企业。昨日,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告诉上海证券报,“从历年情况看,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基本上占销售收入的3%至5%。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研发投入也接近这一比例。”

      在研发投入之后,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凸显。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在这一项上得分甚高。

      虽然上海大众未透露其研发投入规模,但其推出的本土化改进的POLO劲情和劲取、帕萨特领驭等都已证实了其研发能力。而1997年成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已为上海通用完成了多个项目的研制开发,尤其是上海通用的别克君越豪华轿车的大改型开发工作和新凯迪拉克SLS豪华轿车的研发。

      但在新产品推出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人均盈利能力、产能利用率上,广州丰田、广州本田等日系合资企业明显强于欧美合资企业。

      尽管目前广州丰田生产节拍为“80秒(生产)每辆”,2008年将提升至“60秒(生产)每辆”,仍低于上海通用等企业生产节拍。但精益企业中国咨询业务副总裁郦宏认为,“如果考虑人均增值利润,丰田系的指标明显高于通用系。”

      两大潜在因素决定了生产节拍与人均增值利润的差距。其一,在全球范围内,丰田系更习惯用人工,而非单纯依靠机器,因此其员工数通常高于同等规模的通用系、大众系;其二,美系汽车企业通常将零部件外包,运至工厂的多为模块化后的零部件,这在减少工时的同时,也减少了增值利润;而日系汽车企业基于成本和其它因素考虑,通常在整车厂内安装这些零部件,这虽然增加了整车厂的工时,但也获得了增值利润。

      当合资汽车企业在华市场份额与其全球地位相匹配后,拿什么来巩固其市场地位呢?“售后服务、品牌等营销能力是最重要的武器。”李春波认为,“在这一方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实力居前。”

      据统计,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经销商排名居前,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早故资质参差不齐。相对而言,上海通用的经销商资质和数量排名居前,上海通用经销商500余家:其中别克品牌的经销商近300家、雪佛兰品牌有近150家经销商,凯迪拉克共有约50家经销商。

      销量(万辆) 市场占有率(%)

    上海通用 50.0310.62
    一汽大众 46.419.85
    上海大众 45.649.69
    广州本田 29.536.27
    一汽丰田 28.266.00
    东风日产 27.195.77
    北京现代 23.114.90
    长安福特马自达21.784.62
    神龙汽车 20.734.40
    广州丰田 14.783.14
    东风本田 12.702.70
    长安铃木 10.822.30

      2007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