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时事国内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2008 年 2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明代,连海南都有下雪记录
    大学毕业生
    就业何以如此困难
    福利主义到了美国就“例外”
    中国风险投资
    稳健前行丰收可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明代,连海南都有下雪记录
    2008年02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 到 沈飞昊
      ◎周 到

      西南证券公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

      我国属于亚热带气候,冰灾也就不会太少。周孝王七年(公元前886年),“江汉俱冰”(《竹书纪年》)。这当是目前所见有关冰灾的较早记录。明清时,我国处于第三个寒冷期,南方亦不能幸免。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明定武九年,1654年),“东海冰,舟楫不通”(《海州志》)。笔者从《清史稿·灾异一》中信手拈来的,包括: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冬,“余姚大寒,江水皆冰”;清嘉庆三年五月初五日(1798年5月21日),“青浦大寒,厨灶皆冰”;等。那时,江浙地区无冰雪,才是怪事。据《清史稿·灾异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冬,“苏州无冰雪”,居然值得大书一笔。

      宋以降,有关广东下雪的记载,至少有几十起。如:宋淳祐五年(理道隆七年,蒙古太宗后四年,1245年)十二月,广州大雪。“腊初,大雪三日,积盈尺余……时经略使方大琮躬出省视,贫民与诸营疲卒,均给缗钱,以恤其寒。”(戴璟:《广东通志稿》引《郡志》)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广州、番禺、南海“有雪,梅花枯死”(仇巨川:《羊城古抄》卷一)。清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78年1月3日)晚,广州、番禺、南海“风雪雷电雪霜并至,阴寒历六旬乃解”(《宣统番禺县续志》),“鱼多冻死”(《宣统南海县志》)。清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清远“雨雪,耕牛多冻死”(《民国清远县志》)。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93年1月14日),“微雪。二十八、九两日,大雪。平地积至二寸余,为百年所未见”(同上)。增城“夜寒大雨。着处凝结成冰,块大逾寻丈。草木皆枯。牲畜多冻死”(《民国增城县志》)。

      甚至,海南也有下雪记录。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万州大雪”(《正德琼台志》);明崇祯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637年1月10日),临高县“雨雪三日夜,树木尽枯”(《光绪临高县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琼山“雨雪,卉木陨落,椰、榔枯死过半”(《宣统琼山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一月,澄迈县“天降大雪,榔、椰,树木多伤”(《光绪澄迈县志》)。如果当时海南旅游资源已经开发,游客恐怕将大为扫兴。清时,港澳地区不过是小村落,尚无自己的地方志。估计下雪的情形也是有的。至于南沙群岛是否下过雪,则无从考证。

      在农业社会,灾害发生后,政府主要通过下达文件、发放粮食或生产资料或救济金、减免税收等形式救援。如:清光绪三年六月辛卯日(1877年7月17日),“广东北江堤决,连州大水,诏赈抚灾民”(《清史稿·德宗本纪一》);九月辛酉日(10月15日),“拨山东冬漕各八万石续赈山西、河南灾”(同上);清光绪四年三月壬申日(1878年4月24日),“赈直隶饥,拨察哈尔牧群马三千匹给贫民耕作”(同上);清光绪五年十月乙卯日(1879年11月28日),“免奉天旗民站丁地课抵例赈口粮”(同上);等。救灾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皇帝私人经费、政府卖官职虚衔募捐等。如: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庚戌日(1893年1月13日),“发库帑十万赈太原等属水旱霜雹灾”(同上);癸丑日(16日),“发内帑二万赈顺直各属灾民”(同上);清光绪九年六月庚午日(1883年7月25日),“山东以水灾开办赈捐事例”(同上)。库帑由户部划拨。该机构大体上行使现在的财政部兼民政部的职能。内帑则是皇室内府的库金。由内帑拨款,既可以缓解户部压力,还能让百姓直接沐浴浩荡皇恩。不过,在现代社会,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西方国家的总统,也不会自掏腰包赈灾。而出卖官职虚衔与救灾挂钩,尽管有记录,但并不多见。如前所述,冰灾对农业社会造成的破坏,主要针对牲畜和农作物。政府只要在物质上给百姓相应补偿,基本可以化解矛盾。因此,政府履行的职能也较为简单。

      冰灾对现代社会的破坏,主要就不是在财产上了。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消息,截至2008年1月28日14时,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0.9亿元。但摊薄到各受灾省份,这一金额并不算大。交通和供电中断,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这并不是通过物质弥补就可以解决的。交通和供电中断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则更难估量。这甚至给救灾本身也带来困难。政府的协调因此更为复杂。农业社会的交通相对简单,即使河道结冰,政府修建的官道一般不会无法通行。因此,很少有交通中断的记录。供电中断更无从谈起。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灾害的发生,会保持较高的频率。邓云特(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了明清两代有记录的灾害分布情况。它们包括:旱灾174和201次,涝灾196和192次,风灾各97次,地震165和169次,雨雹灾112和131次,霜雪灾各74次,蝗灾各93次,饥疫157和164次。算起来,明清两代平均每年就有3.9次灾害。在现代社会,蝗灾和饥疫可以避免,但其他自然灾害依然会发生。故而,这次冰灾给我们的教训,就是要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的应急机制。

      我们要正视冰灾的影响。从灾难经济学的角度看,灾难可以分为需求刺激型灾难和需求抑制型灾难两类。这次雨雪天气导致房屋倒塌10.7万间,房屋损坏39.9万间。因此,灾后,灾区人民有重建家园的需求。但如前所述,这次灾难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它很难刺激灾后的需求。冰雪过后,人们不可能比原计划增加出行次数,甚至,由于受灾,有些出行计划还可能取消。此外,受灾农田往往也已无法重新播种。因此,丁亥岁尾的这次雨雪灾害,有需求抑制型灾难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