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即将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中国油画西班牙交流回国展上,上海画家王劼音有五幅尺幅类似立轴的作品入选。按策展人杨建中的看法,他的油画是当代艺术中难以忽略的一个景观。对此论众说纷纭,有的人称其作品为“抽象画”,有的人则强调其版画风味,而他,却自称这是“文人画”。
独特的博弈式画法
什么是“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的美术史上有此一说,特指那些把绘画当作爱好与修行的文人画作。王劼音对此作了类比: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画家都是以“业余画家”的身份作画,而他本人画画也是如此:“从版画家转画油画,从来不受清规戒律束缚,创作状态十分自由。”他表示:“我为人平淡、超脱、温和,文人画很适合我。”
当然,这也很切合王劼音作品的特色。他的特色,一是“博弈式的画法”。在《我的写实观》一文里,他曾自称:“我画画属于‘无心插柳式’,面对一块画布,先任意涂上一些颜色,再‘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走下去,类似棋手下棋,充满变数,无法预知结局。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使画画过程变得妙趣横生,十分有吸引力。”二是他的作品只是经营“意象”,“我以为意象不仅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种气质,一种人生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而恰恰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平常淡然、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成为了此种意象的根源。
尽管如此,正如市场对中国书画中的“文人画”青睐有加,拍卖行情对王劼音也可谓情有独钟,从1998年他的作品首次在拍卖场露面以来,总拍品有53件,总成交金额193.2万元,成交率为79%。
游学维也纳
年逾六十的王劼音原是版画名家,1986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游学后开始涉足油画。当时他在维也纳美术界标志性的艺术家奥尔夫冈·霍特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说到这段日子,他认为,当时西方独特的美术教育方式给他很大的震撼,而期间游历的诸多欧洲著名的美术馆更让他大开眼界,但是对他冲击最大、最有启发的还是其中现代派的作品。王劼音称,当时并不了解现代派的美术史,在美术馆看到喜欢的作品就用随身带着的写生簿勾勒轮廓,记下色调与艺术家的名字,往往回家查阅资料后才发现是一些名震一时的大腕,如巴尔蒂斯、基弗、杜布菲等。他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收获是观念的解放。从此,他下笔时就只想自己要表现的,不管别人的想法。
王劼音回忆,霍特的作品色彩亮丽好比彩虹,他一开始画油画也是如此,但从2000年起色彩变了:他发现做画布的亚麻布那种灰黄的本色也很美,就直接将之作为画面的底色。而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画面的色调,不能再大红大绿了,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这次去瓦伦西亚参展的作品采用的就是这种色调。他还特地说明,“这些花画得与西方油画不一样:造型是平面的而非三维透视的;画面有晕染但不是明暗对比的;图像是重新结构的而非写实的。”
2003年起,王劼音又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聚在一起,做起了水墨画。他发现,用宣纸和水墨作画,也非常有趣。在他的画室里正好有一组水墨作品,画面在依次排列的墨点上展开,让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版画味,一如他的油画作品。
“文人画”前景将会如何?
从水墨自然说到所谓“中国画”的前途。王劼音对此沉默良久,才吐出三句“金言”:“一是‘中国画’作为品种,好比戏曲中的昆曲,可能会消亡,因为什么东西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二是中国画肯定要变,因为社会在变,已进入媒体时代,就是有人在铁皮上画中国画,用电脑打印中国画,也不足为怪;三是当前虽然是全球化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民族化、本土化的强调,会激发许多年轻人参与,如眼下许多中国著名的前卫艺术家都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王劼音还指出,绘画分三块:前卫绘画、商业绘画和学者绘画。后者好比电影中的“作家电影”,而“文人画”大致可以归为这一类。所谓“学者绘画”,往往是“阳春白雪”,与时下流行的欣赏眼光有距离并对其提出质疑。不过,他也无奈地表示,如今的艺术市场在金钱的腐蚀下,前卫美术变质为商业美术,商业美术正大行其道,只有“学者美术”,正随着精英文化的消亡而显得前景黯淡,“文人画”前景堪忧。
王劼音拍卖成交额排行榜前5位
序号 | 名称 | 估价(RMB) | 成交价(RMB) | 拍卖公司 | 拍卖日期 |
1 | 《浮云》 | 55,000-65,000 | 184,800 | 朵云轩 | 2007-07-07 |
2 | 《绿色的家乡》 | 130,000-160,000 | 145,600 | 中国嘉德 | 2007-05-13 |
3 | 《家乡的回忆》 | 100,000-120,000 | 145,600 | 上海泓盛 | 2007-12-23 |
4 | 《花》 | 100,000-150,000 | 112,000 | 中国嘉德 | 2007-11-06 |
5 | 《史记(一)》 | 80,000-100,000 | 104,500 | 中国嘉德 | 2006-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