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时事国内
  • 6:观点评论
  • 7:信息披露
  • 8:金融·证券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6:上证研究院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2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海外·私募
  • C16:基金·评选
  •  
      2008 年 3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一代人
    理应有一代人的创造
    《黄金屋》
    《B2B品牌管理》
    发展的天空其实非常高远
    当规则遇上人心
    《风水应该这样看》
    《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发展的天空其实非常高远
    2008年03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俞建拖
      ——关于《江苏脉动》

      《江苏脉动》

      网络时代的区域新观察

      龚洵泽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俞建拖

      

      开始关注《江苏脉动》书中收录的文章,还是在2003年。那时统领这些文章的一级标题还叫“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是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上的原创热文。那时还在南大读书的我,也很爱逛百合、看文章、发帖子,也会一时意气参与一些热门话题的争论,但事后想想,参与这些网络讨论,虽然图得个唇枪舌剑的痛快,但对于自己知识积累并不见得有什么帮助。所以,对于网络,时常有种“鸡肋”之感。不过,在朋友的热切推荐下拜读“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的系列文章后,心里着实有些震撼,上述的困惑之感也大大消减。原来BBS上也可以讨论地区研究发展这样的严肃议题,而这样的严肃议题也可以用唯美的文字来表述。读贴的收获自不必言,分歧也存在,所以起了开贴争论的念头,然而终究只是念头,我大概是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经济小品文的。所以,当今天有这样一本日积月累的书摆在我的案头时,心中既有钦佩,也自觉惭愧。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概念的形成,顶多只有200年时间。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发展”便被等同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进一步缩小为“GDP增长”,这种视界窄化的后果之一,便是发展手段的越来越简单化。君不见,发展常常被简化成为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投入的一个自动过程。日益“科学化”的经济学,也终于被公式、符号、统计推断所充斥,理论沉湎于自身的优美逻辑中不能自拔,经济学家们庖丁解牛般把世界条分缕析,却又不知不觉中做了工具的奴隶,在割裂的世界里团团乱转。

      出路在哪里?

      当然还是回到人本身。

      当发展的目的不再执迷于身外的物,而专注于人的选择空间和实际机会时;当人不仅被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当发展的投入不局限于人所创造和使用的实物,而且还包括人所创造的传统、习俗、制度以及历史记忆时,我们会发现,发展的天空,其实非常高远。

      有些人开始转换脑筋了,但还不多。

      这本《江苏脉动》,不是一本经济学意义上讨论经济发展的书,尽管书中不乏经济学意义上的讨论,但这正是它在讨论区域发展的浩渺文献中显得特别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些文字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样的三点:一是历史主义视角的运用,对传统的关注提供了超出截面分析所能容纳的内涵;二是对人这一发展主体的能动性予以充分的尊重,使得历史传承之外的突变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三是努力使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情感等关联因素在发展研究中融合,这使得狭隘经济分析造成的割裂在某种程度上又重新得到了统一。虽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体现出了这几点,即使有所体现的也未必就体现得充分,体现充分的也未必就见得合理,但是作为一个初步的尝试,能够给读者提供超出狭隘经济分析的启迪,其意义就弥足珍贵了。

      由此观之,本书的最大不足与其说是在分析技术上,倒不如说是对发展目标本身的理解上。如果发展是着眼于人的选择空间的扩展,而非仅仅是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如果发展的赋权性、公平性、持续性和生产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那么本书中历史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视角与分析对象之间就会更加相得益彰,关于苏鲁、苏南苏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也也会显示出更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