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脉动》
网络时代的区域新观察
龚洵泽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俞建拖
开始关注《江苏脉动》书中收录的文章,还是在2003年。那时统领这些文章的一级标题还叫“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是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上的原创热文。那时还在南大读书的我,也很爱逛百合、看文章、发帖子,也会一时意气参与一些热门话题的争论,但事后想想,参与这些网络讨论,虽然图得个唇枪舌剑的痛快,但对于自己知识积累并不见得有什么帮助。所以,对于网络,时常有种“鸡肋”之感。不过,在朋友的热切推荐下拜读“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的系列文章后,心里着实有些震撼,上述的困惑之感也大大消减。原来BBS上也可以讨论地区研究发展这样的严肃议题,而这样的严肃议题也可以用唯美的文字来表述。读贴的收获自不必言,分歧也存在,所以起了开贴争论的念头,然而终究只是念头,我大概是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经济小品文的。所以,当今天有这样一本日积月累的书摆在我的案头时,心中既有钦佩,也自觉惭愧。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概念的形成,顶多只有200年时间。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发展”便被等同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进一步缩小为“GDP增长”,这种视界窄化的后果之一,便是发展手段的越来越简单化。君不见,发展常常被简化成为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投入的一个自动过程。日益“科学化”的经济学,也终于被公式、符号、统计推断所充斥,理论沉湎于自身的优美逻辑中不能自拔,经济学家们庖丁解牛般把世界条分缕析,却又不知不觉中做了工具的奴隶,在割裂的世界里团团乱转。
出路在哪里?
当然还是回到人本身。
当发展的目的不再执迷于身外的物,而专注于人的选择空间和实际机会时;当人不仅被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当发展的投入不局限于人所创造和使用的实物,而且还包括人所创造的传统、习俗、制度以及历史记忆时,我们会发现,发展的天空,其实非常高远。
有些人开始转换脑筋了,但还不多。
这本《江苏脉动》,不是一本经济学意义上讨论经济发展的书,尽管书中不乏经济学意义上的讨论,但这正是它在讨论区域发展的浩渺文献中显得特别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些文字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这样的三点:一是历史主义视角的运用,对传统的关注提供了超出截面分析所能容纳的内涵;二是对人这一发展主体的能动性予以充分的尊重,使得历史传承之外的突变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三是努力使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情感等关联因素在发展研究中融合,这使得狭隘经济分析造成的割裂在某种程度上又重新得到了统一。虽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体现出了这几点,即使有所体现的也未必就体现得充分,体现充分的也未必就见得合理,但是作为一个初步的尝试,能够给读者提供超出狭隘经济分析的启迪,其意义就弥足珍贵了。
由此观之,本书的最大不足与其说是在分析技术上,倒不如说是对发展目标本身的理解上。如果发展是着眼于人的选择空间的扩展,而非仅仅是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如果发展的赋权性、公平性、持续性和生产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那么本书中历史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的分析视角与分析对象之间就会更加相得益彰,关于苏鲁、苏南苏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也也会显示出更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