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财富人生
    痛未定,思痛而后动
    守住喧嚣中的那份宁静
    窦乂治生
    有时候,钱多并不代表优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窦乂治生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开周
      ⊙李开周

      

      唐朝中叶,陕西扶风有一人,姓窦,名乂(读yi),是工部尚书的侄子,安州刺史的外甥。十三岁那年,窦乂舅舅从江南来,捎回十几双丝鞋,遍送众甥侄,别的小孩都挑合脚的拿,唯独窦乂选了双大号鞋,拿到集市,卖了五百钱。第二天,窦乂用这五百钱,去铁器铺锻造两根铁钎,在某寺庙内松土挖沟,汲水浇灌,撒上榆树籽。来年开春,榆籽出苗,长到三尺,窦乂剔去稠苗,拉到集市,卖了一千钱。第二年,榆树长到鸡蛋粗细,窦乂又剔苗出售,卖了四千钱。五年后,榆树长到椽子粗细,约千余棵,窦乂把它们全部卖掉,赚了三四万钱。此时窦乂十八岁,已经有了近五万钱的身家了。此后窦乂大量收购破布烂鞋,雇人晒干捣碎,又买了许多油靛、石蜡、硝石、硫磺、木炭、槐籽,与破布烂鞋混合捣匀,搓成三尺长、三寸宽的长条,前后做了万余条,取名“法烛”。当年六月,京城连日阴雨,柴炭奇缺,价格大涨,窦乂出售法烛给人作燃料,每条卖到一百文,又赚了百余万。有了这么多本钱,窦乂开始进军房地产领域,在长安西市买下十亩荒地,建成店铺二十间,出租给商户,又大赚一笔。唐德宗建中年间,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李晟在长安东市建房居住,因为西征时杀人过多,常疑心宅中闹鬼,住不安稳,想把房子卖掉。他人得知内情,都不敢买,唯独窦乂不忌讳,用十万二千钱买下,推平之后,开发成酒楼,转手卖了近二百万。

      上述故事在经济史界屡被引用,有学者认为窦乂颇有现代商业头脑,其种榆树制法烛买荒地建酒楼的事例甚至可以进入哈佛MBA经典课程。我倒觉得上述故事瞎编的太多,写实的太少:

      第一,窦乂十三岁时撒上的榆树籽,未必能在五年内长成千余棵椽子,即便土壤肥沃风调雨顺,又没有病虫害,其他条件也不允许——他利用的是寺庙空地,容得下千余棵小树苗,容不下千余棵椽子;

      第二,即便窦乂真在屋后空地成功培育了千余棵榆树,也未必能卖到好价钱;

      第三,做法烛发财那段也非常理想化,毕竟窦乂没有预报天气的本事,不可能预测到当年六月京城阴雨,更加不可能预测到当年六月柴炭涨价。倘若法烛做好后,京城没有阴雨,柴炭也没有涨价,则窦乂的法烛恐怕一根也卖不掉,这小子便要血本无归了;

      第四,他斥巨资在长安西市买下荒地十亩,貌似有远见,可是谁能保证那块地将来就能成为繁华地段呢?如果长安西市没能变成商业区,荒地仍然是荒地,不管窦乂花多少钱,都很难收回投资。

      唯一可信的,倒是窦乂买太尉李晟房子那段。众所周知,咱们中国鬼文化盛行,人们大多相信宅中闹鬼的事儿,所谓凶宅贱卖是可能的,也是合乎生活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