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财富人生
    痛未定,思痛而后动
    守住喧嚣中的那份宁静
    窦乂治生
    有时候,钱多并不代表优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守住喧嚣中的那份宁静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和朋友聊起××股份不错,几天后他打来电话,让我上某股吧看看,听声音有点慌。

      股吧很好玩儿,每个股票对应一个房间号,房间号就是股票代码,您进了这个房间就可以看到网友们对这个股票的评论。

      哦,乖乖,上面把这个企业骂得一塌糊涂,有人说自己买了该股,赔了多少钱,有人引用××报、××商刊、×快报和“中国战略报”的观点证实××股份是个垃圾,企业如何如何地经营不善,呼吁大家早点抛吧,云云。

      读读文章,发现有些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有些文章则荒谬异常,漏洞百出,包括题目,“××公司江河日下”,显然没有哪个记者会这样撰写标题,那是要惹官司的,作为记者只是摆事实、讲依据、列数字,至于结论要靠读者自己去下,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是生瓜蛋子的手笔。

      好了,再去查查这些报刊吧,发现除了×快报确实存在外,其它的报刊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连报刊的名字都是杜撰的。尤其滑稽的是“中国战略报”,哪个报纸这么牛,敢起这么大的名字?要说权威,当属《人民日报》,也无非就是人民每日读的报;要说军事上的事,那就是《解放军报》,好家伙,把中国战略登在报上,不怕泄露国家机密?

      好了,再去查查×快报,上这个报社的网站,一一查询×日的PDF版面,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文章,通过该报网站搜索,也找不到,显然这篇文章也是一个“李鬼”,不过是借助了×快报的名义。

      想想很好笑:如果咱一个劲儿地在菜摊上挑剔人家的菜不好,那是为啥?还是因为咱想买,不过是想借机讨价还价而已;要是明明不想买,还在那儿挑剔人家,瞎耽误工夫不说,那不是有病么?所以说,“褒贬的是买主”。

      一样啊,要是您觉得××股份不好,干吗上这个股吧来呢?上网站,进旋转门,爬楼梯,直到找到××股份的房间号,再进来费劲巴力地编一大堆话贴上来,多不易呀?

      我坚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竟是无利不起早。资本市场外面谁都可能做个慈善家,但在市场里面绝对是尔虞我诈的,包括有些信誓旦旦要带着小散户赚钱的。想想真逗,共产党流血牺牲几十年,靠着为工农大众争做主人的名义才打下了江山,尊驾能带着万千小散户赚钱,未免伟大得有点过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发类似的帖子呢?不知道,但我知道无利不起早,发这样的帖子应该有目的,而编造这么多假消息更是有目的——毕竟写这些东西是没有稿费的。

      市场跌到3000多点的时候,有人大呼“熊市来了”,“跌到2500点”云云。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惊恐,对此,不大感兴趣。

      首先,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为好的学者,是因为他们不能成为好的投资家,否则谁愿意皓首穷经、寒窗苦读呢?当然,成为好的投资家是非常难的。我们每个人都梦想着,但都很难达到。但这也说明,经济学对股市预测没有意义,因为股市本来就是无法预测的。按照巴菲特的话说,“预测市场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所以当学者预测点位的时候,他那点学问也成了伪科学。

      其次,作为“显学”的经济学究竟能做什么?虽然可以发点议论,搞点争论,可以吸引眼球,但次级债好像没有谁提前给社会预警过,石油2002年曾跌到25美元一桶(最低十多个美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建议哪个国家建立战略储备。至于1929年,当时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曾在暴跌前两周雄心勃勃地预言,“股市已经达到像永久性高原那样的平稳时期”。

      股指6000点时都说是牛市,牛市有投资价值;到了3000多点才说熊市来了,当然,既然来了就应该抛股票,现金为王,何况“市场将跌到2500点”?但说不清楚的是,6000点都有投资价值的股市在几乎腰斩了一半之后反而没有投资价值了?至少,3000多点的投资价值比6000点大多了吧?

      显然,6000点上“现金为王”是正确的,而在三千多点上持有股票也许是正确的。毕竟在这个点位上能买到几乎打对折的股票,即使算不上最正确,但离正确的距离总还是越来越近。最错误的做法是:在6000点买进的股票在三千多点割出去了。

      至于要不要救市的争论,也没啥意义,要求救市的多是被套的,呼吁不救市的多是想低价买股票的。有人说要跌到2500点,一季度热钱进来850亿美元,干啥呢?

      什么是最大的利好?股价便宜了,是最大的利好。谁是市场里最大的主力?市场规律是最大的主力。再牛气的大资金如果一定要与市场规律相抗衡,最终只能是折戟沉沙。从历史来看,这个星球上被消灭的庞然大物太多了。

      当市场最折磨人的时候,机会来了;最忘乎所以的时候,熊悄悄地走在咱们身后。

      这个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有刻意为之的,有不懂装懂的。

      魑魅魍魉,捣鬼有术,当然,捣鬼也有限。

      我们要做的就是,若有若无地对待似是而非的信息,冷眼旁观那些鸡虫得失的言论,在喧嚣中守住那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