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A股已实现价值回归
    “零赔付”解约
    没有代表性
    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可减小股市波动
    七论通胀无牛市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零赔付”解约没有代表性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珑铭
      ⊙珑铭

      

      某航空公司的两名飞行员王振军和郭岳炳提出辞职后,遭到航空公司共计1500余万元的索赔。近日,北京市顺义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航空公司自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15日内为二人办理档案转移手续,两名飞行员不用支付一分钱。

      此消息一经见报,很多人表示欢迎,认为这一仲裁将打破航空公司僵化的用人机制,有利于避免“返航门”事件重演。但我认为,事情远没有这样乐观,劳动仲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这次的仲裁并不具备代表性。

      飞行员王振军和郭岳炳等是空军的转业军人,他们在转业前就已是空军的成熟飞行员,航空公司并没有为他们花费巨额的培训费用,因此,航空公司主张的损失实际上并没有事实依据,仲裁委的裁决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的航空公司飞行员中,转业军人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航空公司花钱培训的飞行员。这使得此次仲裁的影响有相当局限性,对整个飞行员用人机制并未构成冲击,相关矛盾依然没有真正解决。

      有人曾分析过:培养一个民航飞行员比买一个太平洋小岛还贵。这个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时间成本。培养一个机长飞行员需要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多年。二是金钱成本。通常一名普通飞行员的培养成本是200万元左右,而培养一名机长,总费用更是高达600万至800万元。

      因此,航空公司非常恐惧飞行员被挖墙脚,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挖墙脚的事实得到确认,那么,今后航空公司培养人的投入就会成为高风险支出,今后恐怕没有几个航空公司愿意花费巨资培养飞行员了,大家只需高薪“挖人”就可以了,既规避了风险,也“经济实惠”。这种结局显然不是有关部门愿意看到的,因为这将给中国航空业的人才匮乏现状雪上加霜。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预测,预计未来6至7年内,民航大约还需要培养飞行员6500人,则我国每年约有700人的飞行员缺口。

      于是,矛盾就出来了。留住人才与用人机制的僵化这一对矛盾该如何解决?根据民航局联合五部委发文的要求,飞行员辞职必须征得原有单位的同意,且要赔偿原有单位“70万元—210万元不等”,结果很容易造成用人机制“进”与“退”的整体僵化。

      实际上,截至目前,大家发表了那么多的评论,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如果飞行员培训机制本身不改变,昂贵培训费与飞行员牢牢捆绑在一起,用人机制就永远无法灵活起来。据我了解,在巴西,花4万多美元就能考取飞行执照,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进入航空公司工作。这种培训费用是私人可以接受的,这种自费成长起来的飞行员自然不必受到更多的约束。如果飞行员跳槽,跟一般企业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国打破航空公司用人机制的根本首先在于飞行员培训机制的革新,应该引入竞争,降低费用,使更多的人通过自费取得飞行员资格,涌入到现在的用人机制中,这样,既解决了现在的航空系统用人机制僵化的问题,也规避了航空公司培训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飞行员缺口过大的问题。当然,一旦飞行员岗位的竞争被激活,“返航门”这样的事件再也不会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