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时事海外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再创新高 人民币尝试有效突破7元关口
    今日发行1500亿元央票
    “08国债05”28日起上市
    澳元兑美元创24年新高
    定金杠杆撬高分离债网下申购收益
    杠杆交易
    下有底上无顶 转债投资价值等待挖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杠杆交易
    2008年04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海天
      ⊙海天

      

      自9·11以来,美联储为挽救美国经济,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的难以置信水平,随之带来了泛滥的美元流动性,已经是市场尽知的事情;由于次贷危机的升级,美联储在联邦基金利率理性恢复后再次被迫下调利率,一度有所收紧的美元流动性再度泛滥。在此背景下,国际对冲基金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并推动各类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由此,全球的财富迅速扩大,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在累积。

      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对冲基金是杠杆交易型基金。其主要杠杆一是保证金模式,以保证金撬动巨大的名义本金交易;二是融资杠杆,通过诸如发行票据等市场化融资手段而大量融资支持交易。由于美元流动性日益泛滥,国际上充斥着近乎取之不尽的资金,且做市商们利用双边做市交易对冲掉自身大部分风险,从而可以进一步放大衍生品创设量,杠杆交易和对冲基金数量得以雪球式增长。当然,国际对冲基金行业已经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杠杆交易的背后有着复杂的风险管理模型和系统,但其实质,仍然是放大风险后获得的放大收益。

      数年前,国内债券市场也一度较为流行融资杠杆交易,部分中小机构依靠融资杠杆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但2003年、2004年债券市场的雪崩行情重挫了此类机构,以致直至现今,市场主流观点仍认为杠杆交易是“洪水猛兽”。

      但事情也不必一概否定。首先,宽裕的流动性条件必然滋生杠杆交易的土壤,杠杆交易是宽裕流动性市场下的一种正常生存状态;其次,2003年—2004年国内杠杆交易的全军溃败,更多的是溃败于市场只能单边操作这一老问题;第三,市场目前仍然可选择交易的品种不多,一些创新品种则苦于流动性不足,这也是杠杆交易难以大规模进行的硬性限制因素。

      不管怎么说,杠杆交易毕竟是一种交易模式,只是它将风险和收益同时放大而已。否则,我们不可能看到国外爆炸式增长的对冲基金规模,尽管对冲基金们已经越来越成为金融市场的扰动者,各国央行也开始认真考虑规范对冲基金。但是,规范丝毫不代表推翻,在规范后,相信对冲基金们仍然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