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时事海外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印花税率调低有利于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
    区域性或主导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
    到了重塑市场信心的时候了
    房价整体下降已成定局
    抵制外国货的结局是双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房价整体下降已成定局
    2008年04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贾图
      从根源上来看,决定房价走势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资金,当流向房地产的资金足够多,就可能推动房价上涨。反之亦然。目前,无论是从银行信贷角度,外资、热钱角度还是从股市与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流通偏好角度来看,支持我国房价上涨的资金因素都是非常紧缺的。因此,房价的整体下降已成定局。

      ⊙贾图

      

      4月22日,发改委价格司发布了一季度住房市场价格形势分析,认为“全国房价整体将保持温和上涨趋势”。理由是:一是从当前宏观经济情况看,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有一定拉动;二是钢材、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三是近期股市深幅调整,大量资金逃离股市,这些资金很可能选择再次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拉动房价继续走高;四是居民在等待观望后也会逐步选择进入住房市场。

      我认为上述结论和判断依据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从根源上来看,决定房价走势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资金,当流向房地产的资金足够多,就可能同时在两个方面拉动房价:其一,开发商利用充足的资金拼命囤积土地,导致土地供应紧张(我国对每年的土地供应有总量控制),这会推高地价,而地价上涨就容易推高房价。其二,当充足的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在房价将持续上涨的良好预期鼓舞下,有资金作为支撑的开发商会故意囤积居奇,坐等房价上涨。同时,以投机需求为主导的炒房者、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者(即购房用于出租者)也会入市抢购房源,这必然推高房价。反之亦然。

      可见,资金是决定房价走势的“生命之源”,离开了资金,作为大宗商品的住房消费,必然陷入萧条。

      那么,现在的资金状况如何呢?

      首先,看看银行贷款。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源于金融机构: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购房的比例占全部购房总数的90%以上。但是,2007年9月27日,我国实施了房贷新政和贷款规模调控政策,银行向房地产领域输入的资金流量迅速减少。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近两个月来,其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量甚至不到往年的1/5。银行贷款收紧,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住房成交量急剧萎缩。第二,去年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天价地王”在2008年销声匿迹。

      其次,再看看外资情况。很多人一直认为,当银根收紧的时候,合法进来的外资和偷偷溜进来的部分热钱会流向房地产领域,填补银行资金收紧留下的空缺。这种理论在几年前甚至两年前都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现在,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海外资金大规模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一,最近两年,我国有关部门不断对外资流向房地产领域进行规范和限制。典型的如2006年7月,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并对境外个人在境内购房设立了限制条件。

      第二,国际热钱的目的是追求暴利,但这个暴利的获得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不然就不称之为热钱了。目前,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从绝对值上来看也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民众的收入水平不支持房价继续保持高速上涨。同时,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出台调控措施抑制房价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热钱敢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对赌吗?要知道,房地产毕竟是变现能力比较差的商品。

      第三,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已经与2007年之前明显不同。现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是与流动性短缺交织存在的,看看那些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的企业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同时,现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缺少了一个重要源头,即发达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而现在饱受次级债危机困扰的发达国家,正在快速地从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转变。有媒体报道称,美国银行出于次债引发的资金压力,打算出售所持有的部分建行股份。而在4月22日,美国银行便宣布因受资产减记和信贷成本上升,今年一季度赢利同比骤跌了近80%。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目前,发达国家这种资金短缺的现状,正在促使大量资金回流。部分之前流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资金甚至可能陆续撤出。要不然,热钱比较集中的珠三角地区的房价绝不至于在短期内下降得如此之快。

      再从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联系来看。发改委报告认为,近期股市深幅调整,大量资金逃离股市,这些资金很可能选择再次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拉动房价继续走高。问题是,我国股市从去年10月16日步入调整期,到现在为止已经下跌近半,股市的下跌与资金的流出有关系,那么,假如这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价应该是上涨的而不应该是同步下跌啊?指望股市的资金流向房地产推高房价是不现实的。

      第一,进入股市的资金存在着快速变现的投资偏好,而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存在着稳定收益的偏好。目前,股市因套牢资金难变现,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开始高于收益,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不大。说得直白一点,两个领域资金的替代性是有限的。

      第二,在我国股市已经下跌近半,许多股票已经开始具有明显的长期投资价值的情况下,资金更大的可能是流向股市,一些对变现有偏好的资金还可能从房地产市场流向股市套利——毕竟,股市下跌的幅度远远超过房价。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刚刚披露的上周(4月14日至4月18日)的数据显示,A股持仓账户数正在增长。而上周还是股市最悲观的时候,随着股市趋稳回暖迹象逐渐明显,流入股市的资金将逐渐增多而不可能减少,根本不可能有很多资金从股市流到房地产市场。

      以上仅仅是从资金层面进行分析。当然,分析房价走势的工具有很多种,笔者仅仅凭这一种工具分析,就使得发改委相关报告内容的纰漏显露出来。发改委价格司的报告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它应该更严谨,以更多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明其观点,而不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推断。

      (作者系资深房地产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