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机构
  • 6:时事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专版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周刊6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哟!
    蓝铃花
    今年早开了两个月
    房产商们的
    危急存亡之秋
    士绅们
    在传统断裂中变身实业家
    5100万美国傻子很“健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房产商们的危急存亡之秋
    2008年04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沈飞昊
      ◎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

      笔者上月在南方休假,与诸多朋友聊起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大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如果从紧政策持续下去,不久之后,马上就会有一批开发商破产出局。

      据笔者所知,当下有许多中小开发商已无法从银行那里筹到资金,只好从民间借高利贷。但是,高利贷并不是人人愿借,所以从前那些捂盘不卖、姿态颇高的开发商,现在转而要放低身段委曲求全,希望通过一些折扣价去挽回本已绝望的购房者的心。算盘打得响,这样做可以在短时间内套回一些现款,以求度此危急存亡之秋。

      现在大多数人都应该能够看明白此类所谓楼市拐点的实质了。在货币从紧政策这一大背景之下,开发商不尽快套现,就等于坐以待毙。但就算勉强能套得一些现钱,也只能暂保一时,至于还有没有能力去做后续的项目开发,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笔者相信,需要通过卖房套现求生存的开发商,以后再也不会有机会在市场里抛头露面,这个判断是基于他们那危如累卵的资金链。开发商现在不得不以卖房找活路,即是回归了行业本真,也实在是迫不得已之举,说明已无本钱可用。这时候他只求能保住自己一命,根本无暇去谈及什么后续事业。况且,在当今这个年头,土地市场里面区区一幅地的基准叫价就要上亿元资金,通过竞拍,价格只会越抬越高,有钱都有可能拿不到地,更何况这些捉襟见肘之辈?

      至于那一些有志气的,可能会不服输,他们还要在市场里蛮着劲赌上一把。

      现在我倒是有一点担心,替那些终于愿意一改忽悠心态转以“卖房子”来谋生计的开发商担心。我的担心在于,在当前普遍低迷的市场环境里,他们能否将手中的房子卖出去还成问题。普通的购房者一直在观望,这自不必提,最致命的是,在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面,拐点势头的出现已经动摇了各色资金的信心,迫使他们执币观望,踌躇不决,这对支撑整个市场购买力的基础是个根本性的削弱。

      良性消费资金也好,恶性投机资本也罢,当这些钱都聚在一处,不再投入市场,并一直持着消极预期,那么,市场形势则必然会一直下泻,不可遏止。这个时候,很多开发商有可能房子还没有出手,自身己经沉没。

      这样看来,笔者的结论很简单。有一些开发商套到了现钱,为明哲保身,洗手不干,主动退出;有一些开发商手里攥着房子,“房东”做到底,还没有机会套到现钱就已被清洗出局。

      那么进一步看,房价表现究竟会怎样?是要掉头拐向东还是要掉头拐向西?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推断。如果简单地依照经济学层面的供需定理来考量,当诸多中小开发商因破产被淘汰之后,总的供需关系会趋向紧张,矛盾会加剧。原因无他,在于生产房屋的人锐减,需要住房的人却没有减少,那么,此时房价非但不会一掉到底,而且有可能会转头向上高高窜起。这种推断结论显见,房价是不会触底的。

      但因为目前的市场存在浓重的不积极预期,很多人都抱有不确定心态,都想等上一等,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必令在沉默中灭亡,这种静默和观望的心态一旦郁积到某种程度,将会对市场形成灾难性的威摄。比方说,当一个人认为房价要跌上两成时,那么他就会驻足观望,第二个人受此感染,可能认为房价会跌上四成,他也会驻足观望,这种相互感染的气氛经过层层传导下去,最终使很多人预期房价必然会一跌再跌,直到底部。最终价格可能真的会跌到深渊,难以收拾。

      上面的两种推断哪一种会成为现实,现在当然还不能确认。如果很多读者看到本文,下定决心观望到底,那么,第二种推断马上就会演变成现实。需要考虑的是,只要货币从紧这一大有政策环境不出现变化,观望就会是市场的普遍情绪,只需短短几个月时间,开发商集团将无法撑持,必然跌得粉碎。

      不过,市场可能不会按照这第二种推断发展下去。毕竟,房地产市场不是股市,这么多年间,股市可以如海上浮舟,一起一落,大起大落,久经考验的投资人已由从前的脆弱不堪变得如今坚强不已,以前跌一点,有人就会跳楼,现在是一跌到底也未必有人去寻短见,所以面对股市的大动荡,大家的心理已经曾经沧海。房地产市场就不一样了,房价一路向下,很多人会被套死,更多人会被吓死,破产的不光是开发商,银行、政府、小老百姓,可能无一幸免。这还不算,人们都说房地产业多么支柱,带动了上下游无计其数的行业。假如照上述第二种推断,房价这么一摔下去,整个产业链条就会断裂,这对于整体的国民经济将会是多大的冲击?

      考虑到这样一种后果,笔者预期,宏观政策可能不会坐视市场持续衰退下去,这对整个经济环境没有好处。因而,宏观政策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结构性的调整,甚至松动都是有可能的。这时候,给定的货币从紧一类前提将不复存在,那么,第一种推断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笔者个人愿意相信,第一种推断出现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市场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血肉筋骨总牵连,一波澜而大风浪,毕竟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陷入大麻烦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