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时事海外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金融
  • 9:时事国内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数据库
  • A10:数据库
  • A11:数据库
  • A12:数据库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2008 年 5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为子孙后代
    留出发展空间
    威士忌世界深藏
    历史文化密码
    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内涵
    在美国多年后,
    你孩子还能说好汉语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内涵
    2008年05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晓鹏 沈飞昊
      ◎胡晓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副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在经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以人为本至少应当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利益协调的市场均衡、经济主体的行为自主、经济权利的经济民主。如果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权力导向者和关系导向者的勾结行为就不会停止,市场经济的属性将会发生异化:市场的经济属性让位于官僚属性、市场的分权管理让位于等级管理、市场的分工差异让位于身份差异。如此,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难以真正贯彻与落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也是检验科学发展观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而且,以人为本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但为什么我国在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会出现背离以人为本的理念呢?我们又该如何完整理解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内涵呢?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但经典理论中有关稀缺资源所有者的分析却很少着墨,只是将他们默认为市场中的竞争主体。从现实情况看,稀缺资源的所有者主要有三类:一是稀缺资源拥有者,或称为努力导向者,他们可以是因为先天的自然禀赋拥有它,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后天获得它。第二种类型是拥有调度稀缺资源能力的人,他们往往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或社会资本,可将其看作关系导向者。第三类人是制造稀缺资源或改变资源稀缺结构的人,他们往往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权力导向者。客观来讲,在健全的成熟市场经济中,努力导向者和关系导向者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其行为不应超越市场领域。与此不同,权力导向者不是竞争主体,其活动范围更不应该渗透到市场领域之中。

      由此展开,在经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以人为本至少应当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利益协调的市场均衡。按照经济学的思路,个体间的均衡法则要求主观标准服从客观标准,当然,这里的客观标准并非是由权威所定而是所有经济个体主观行为的局部均衡结果。由此引申,以人为本不应该是个人经济行为在不受任何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调整尺度,但以人为本的结果却是经济主体之间行为选择和调整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中,因个人努力和奋斗而获得的高额收益是得到他人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但权力导向者和关系导向者的相互勾结,使得原本归属于努力导向者的利益部分流失出去,在利益联动的前提下,努力导向者将会通过降低无稀缺资源人的利益实现补偿,因此,两者勾结得越深,偏离市场调节下的利益均衡状态就会越远。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破除权力导向者和关系导向者的勾结,把关系导向者的行为边界限定在市场经济之中,而权力导向者则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地进行市场利益的外生性调节。

      第二个层次是经济主体的行为自主。在早期的理论著作中,理论家将个人自利性的自由行为看作个人美德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告诉世人,自由竞争是个人美德产生的基本动因,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是自然产生美德的两大条件。然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不断制造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自由竞争的结果最终破坏了人们之间在经济关系上的平等地位。此时,尽管市场理论还是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看作市场经济理论的既定前提,但经济主体追求利润的行为却不再是完全不受约束的,道德、伦理、法制都在不同程度上约束着他们的行为。这种带有约束的行为自由就是个人行为的自主性,这也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对此,后霍菲尔德的法学理论认为,“有自由,并不一定有不受干涉的权利”。许多理论家都清楚地意识到经济主体行为边界和约束对维持经济运行的合理秩序的重要意义。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中揭示了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营利欲是坏的市场经济始作俑者,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则明确了法制约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市场个体的经济利益;要确保经济主体行为的自主性质,就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诉求为目标的文化建设。

      第三个层次是经济权利的经济民主。经济民主是相对于经济集中而言的,它所强调的是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实质是民主经济”。从形式上看,经济民主强调的是混合经济和社会监督。从微观层次上看,经济民主要求与经济效率达到统一,即在确保民主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确保劳动者创造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宏观层次上看,若要坚持和不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必须使经济制度的安排也依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由此观之,新一届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在关注民生的改革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攻坚阶段,其间制度选择与制度创新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与建设期以改革激励为主的制度安排不同,发展期的各项经济制度安排更需要依据大多数人的利益建立和调整,并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关系导向者和权力导向者在市场中的勾结。

      总而言之,如果上述三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彻底的解决,权力导向者和关系导向者的勾结行为就不会停止,市场经济的属性将会发生三种异化:市场的经济属性让位于官僚属性、市场的分权管理让位于等级管理、市场的分工差异让位于身份差异。具体来讲,在一个官僚属性主导的市场经济中,不反映真实供求关系的要素稀缺结构改变,也同样会引起经济主体激励结构的变化,从而一系列不能体现市场规律的制度安排或潜规则就会出现,结果是市场主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和谐性和有序性被破坏。等级管理强调的是集中和服从,此时,经济上的民主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难以存在。而身份差异更是成为判断行为主体成功与否的标志,致使经济关系上的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难以存续。如此,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也就难以真正的贯彻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