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天下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海外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信息披露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盘点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缺什么“驱动软件”?
    金融中心建设需“两只手”推动
    外资金融高管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
    借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浦东金融创新“先试先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资金融高管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
    2008年05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本报记者 黄蕾

      

      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茂大厦写字楼里,外资金融机构占了“半座山头”。“现在要想在陆家嘴核心地段找到一个合适的办公场所,手脚一定要快。”一家正筹备开业的外资保险公司负责人感叹在沪安营扎寨的紧迫性。

      市场涌动,各路消息也在逐条印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航以来的累累硕果。上海,不仅是中外资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的聚集地,也是国际金融人才趋之若鹜的一块强力磁石。

      在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看来,不管是建设区域还是国际金融中心,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构架、基础环境设施、人文环境等。“金融人才需要工作的舒适度、还需要生活的舒适度。”

      已经在上海工作、居住了4年的中美合资公司联泰大都会人寿CEO贝克俊,熟悉了上海,也喜欢上了上海。贝克俊说,上海是个十分适合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这几年里上海的变化很惊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上海人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的接受速度非常快,这些是外资金融机构蜂拥上海的一大原因,也是金融机构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任职多年的美国美亚保险资深副总裁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彭德智告诉记者,自来沪任职以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上海的金融监管部门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投资平台,无论是对中资还是外资,政策的透明度、公平度都十分一致。

      给自己取了个地道中文名的中法合资公司金盛人寿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哲明(Jamie McCarry),是一个善于化解压力的苏格兰人。马哲明很坦白地说,虽然金盛人寿涉足中国多年,目前机构的规模仍和其他外资寿险公司差不多,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最为紧要的“短板”。因为中国寿险市场开放以来,合资寿险公司成立的虽多,目前却仍只占据了非常小的市场份额。而人才,才是在这场战役中胜出的关键,也将是金盛人寿在中国取得的最大收获。

      住石库门的房子,热爱钓鱼和爬山;开晨会时喜欢领着员工唱公司之歌,周末带着他们一起出去踢球,还有那无时无刻不挂在脸上的亲切笑容。正值少壮之年的马哲明正享受着这样的上海生活。在诸多西装革履、行色匆匆,且又承受着巨大工作强度的金融业高管中间,他的这份悠然惬意显然并不多见。

      或许,在那些外资金融机构高管们的眼中,与其说上海是企业集中火力争夺的战场,不如说是验证他们开创另一片天地的考场。多年前,他们空降于此;数年后,他们难挥上海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