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专栏
    利率平价理论
    为何在中国失灵了?
    讨论人民币升值策略先得厘清概念
    危险!以行政手段加速产业集中
    谁知发达如日本 就医竟如此困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讨论人民币升值策略先得厘清概念
    2008年05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明 沈飞昊
      ◎张 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

      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并轨以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相关的争论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过于鲜明的观点往往逃脱不了被网民们拍砖的风险。在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在东亚地区挽狂澜于即倒,获得了全球舆论的交口称赞,但也付出了经济硬着陆和资本外逃的代价。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指责中国政府刻意操纵人民币汇率,保持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以增强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始升值。2007年升值突然加速,全年对美元升值10%。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在本轮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伴随着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也伴随着对外贸增速减缓和热钱加速流入的担忧。很多观点都把上述现象部分归因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的认为升值过快,有的认为升值过慢,有的认为人民币升值是被美国忽悠的结果,有的却认为人民币已经错过一次性升值的大好时机。

      此情此景下,讨论人民币汇改以及人民币当前升值策略的是非曲直、利益得失,正是促使笔者写作本系列专栏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看人民币汇改”系列专栏与之前的“我看热钱与资本管制”专栏有格外密切的联系,因为,近年来热钱的大规模涌入,根源之一则是当前人民币小幅、稳健、渐进的升值策略。而要继续维持人民币的现有升值策略,就必须加强资本管制。

      在目前国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议中,有些观点有混淆概念甚至偷换概念之嫌。因此,作为本系列的开篇,厘清汇率的各种概念乃当务之急。

      汇率(Exchange Rate)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价格。例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7,表示1美元等值于7元人民币。由于这个世界上有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多种不同的货币,因此,通过比较稳定的汇率将各国货币与各国物价连接起来,就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汇率越高(直接标价法),表示一单位前者的商品能够交换更多单位后者的商品,一方面表示前者的相对购买力越强(贸易条件越好),另一方面表示前者的商品在后者市场上卖得越贵,即竞争力越弱。这就意味着,币值较强的国家往往出口不足、进口过度,容易出现贸易赤字,而币值较弱的国家往往出口过度、进口不足,容易出现贸易盈余。

      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名义价格,例如我们每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汇率报价。但是正如我们在评价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时,会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一样。在分析汇率问题时同样会遇到通货膨胀问题,这就需要引入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的概念。所谓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乘以外国的物价指数,再除以本国的物价指数。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间的差距,恰好凸显了两国之间的通胀率差异。例如,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约10%,但由于同期内中国的通胀水平超过美国,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升值幅度明显超过10%。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方面国内存在显著物价上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购买力缩水)的原因。此外,这也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或许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减缓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但是升值压力将通过通货膨胀间接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对名义汇率的管制不能缓解实际汇率的上升。

      中国同时与多个国家进行交易,人民币就会有多种汇率,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对欧元、对日元汇率等。那么,是否能用一种汇率来衡量人民币相对于其他所有货币的购买力变动呢?例如,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显著升值、对欧元轻微贬值,那么人民币的实际总体购买力是升是贬呢?这就必须借助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的概念。这是一种本币相对于主要贸易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通常以本国与某国对外贸易额占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数。基期的有效汇率水平为1 ,如果某期的有效汇率高于1,表示本国货币较强,反之亦然。同理,未扣除通货膨胀差异因素的有效汇率被称为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NEER),而扣除了通货膨胀差异因素的有效汇率则被称为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REE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定期发布自己计算的各国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这成为判断一国货币总体上是否升值或贬值的重要依据。

      我们经常说一国货币被低估(Undervalued)或者高估(Overvalued),这意味着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偏离了理想中的汇率水平,即所谓均衡汇率(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相一致的汇率水平。所谓内部平衡是指充分就业,而外部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在著名的两维的“斯旺图形”中,均衡汇率就是对内平衡线与对外平衡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汇率水平。迄今为止,计算一国货币的均衡汇率依然是国际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也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不但计算方法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在基期和指标选择方面也存在激烈争议。因此,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均衡汇率其实是个伪命题,均衡汇率水平不可能确定,它其实仅存在于经济学家的意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