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特别报道
  • 3:专版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专版
  • 7:财经新闻
  • 8:金融·证券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产业·圆桌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信息披露
  • A9:观点·评论
  • A10:专版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手册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5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汶川地震损失大
    不当得利, 焉能安享!
    浙江模式与浙东学术文化血脉相连
    一个美国“绿卡兵”的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浙江模式与浙东学术文化血脉相连
    2008年05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骋骋
      ——经济发展与独特区域文化的关系

      ◎丁骋骋

      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路径依赖”是经济学家诺思在解释制度变迁途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诺思用它说明:当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某种特殊的发展轨迹以后,都有着向原有路径走下去的“惯性”。路径依赖既可以使一个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去形成良性循环,也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而“提供路径依赖的钥匙是文化(诺思)”,这种“文化”就是制度经济学讲的“非正式约束”。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当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经济绩效;当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就会阻碍制度变迁与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其实并非诺思的首创,在他之前,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早就有了这样的思想。他在1904年出版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比诺思的一系列名著如《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等要早半个多世纪。韦伯的这本书主旨即: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Ethos)有着极大的内在联系。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而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其他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如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则成为严重的障碍。

      这一思想被后人概括为“韦伯命题”,其实质就是诺思后来的非正式约束问题,无非一个用社会学语言,一个是经济学语言。韦伯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从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展开讨论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差异的。在他生活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他看到信仰天主教与信仰基督教新教的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差异极为明显:新教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天主教地区。他意识到:“确实无疑的是新教徒,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不管是作为多数还是作为少数,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韦伯认为,经济与文化关系不可割裂:作一种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运用技术或生产力的函数来解释。欧洲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乃至资本主义为什么只出现在近代欧洲,从宗教伦理方面可以找到原因,而宗教伦理包含在一国的文化之中。

      扯了这么多,笔者想引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同样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同样身处东部沿海,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最受国人瞩目?笔者以为,浙江经济的崛起,或者“浙江模式”这一中国改革过程中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建立的市场经济模式,正是沿着浙江从古至今的浓厚经商传统这一路径形成的。而提供这种路径依赖的,正是浙江的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上浙江学术文化流派纷呈,名人迭出,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但客观上还是存在内在一致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这种代表性的精神气质就是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浙东学术文化。浙东学术以明清浙东史学为轴心,往上可追溯到先秦和古越文化、两汉时期的王充和南宋时叶适、陈亮、吕祖谦的事功之学,向下延续到清末民初领风气之先的浙籍著名思想家的学术主张。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中,功用主义和务实传统可以说贯穿了浙江整个历史。

      如果说春秋时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养成了浙江人坚韧不拔、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气度,那么,帮助越王一战灭吴、之后又开创首位个人致富典范的范蠡,更是让浙江人的血液里浸透着经商的智慧。浙江人善于经营不怕吃苦,我想完全得益于这两位先贤留下的精神遗产。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追本溯源是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先秦之后的浙江学术传统。

      在东汉,思想家王充(上虞人)主张凡事应讲“验证”和“实效”,反对谶纬神学,这为后世来开创了一面“经世致用”的旗帜。到了宋代,浙江又出现为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他们批判“空谈性命”的朱程理学,主张“务实而不务虚”,讲求实事事功,关心百姓日用和国家社稷。对待商业,叶适、陈亮主张“义利并立”,强调“通商惠工”、“农商一事”。到了明代中叶,王阳明(余姚人)主张知行合一,反对冥行妄作,不光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带兵打仗,文韬武略颇多建树。王阳明反对各种“侵商”、“困商”行为,呼吁“独商人非吾民乎”,秉承了以前一贯的思想。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治学的目的“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对待商业,他的论断是“工商皆本”。在古代中国,第一次明确地为商业正名,为商人说话正是这位梨洲先生。在他之后,万斯同、全祖望和章学诚等学术大家,也秉承了前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并不断发扬光大。

      以上浙江一脉相传的学术精神,集中反映了务实求新的思想传统,它不光在文人士大夫间传播,也深入民间,并一直绵延于古越大地。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从上至下对市场、商业普遍的文化认同。正是这样的文化认同,使得近代浙江各类民营经济在当代蓬勃发展。

      浙江的历史先贤们没有料到,他们的思想除了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以外,也为浙江创造经济上的奇迹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以为,浙江经济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好印证了一百年前韦伯提出的命题,也为诺思的非正式约束理论提供了一个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