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令全中国人民痛心疾首,但在地震灾害出现后,股市中出现了一批炒作火力比较猛的“灾害”概念股,凡是川、渝地区的公司,只要没有明确受损的复牌即涨,其它股票只要能与灾后重建沾点边的,拿来即炒。凡事皆有度,在股市行情中,灾害概念已经有被滥用甚至歪曲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所有水泥股均闻风大涨。需知,水泥是有销售半径的,当水泥的销售半径超过600公里,运输成本的作用下水泥销售就会出现亏损。因此,除了震区及周边地区未受损的水泥企业能受益于灾后重建外,其它水泥公司显然是属于借题发挥的行情性质。即便如此,实际情况是,由于目前受灾区域仍处于抗震救灾阶段,建设工作基本暂停,成都市场的水泥价格还因此迅速下降了40元/吨。显然,水泥行业要从灾后重建中分得一杯羹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其它与灾后重建相关的行业与企业,想从灾后重建中取得丰厚收益可能也只是投资者一种瞎想,这些企业往往不会也不能借此机会“发国难财”。例如,医药企业虽然因地震灾害扩大了产出,但如果把无偿捐赠的、成本价定向供给的、政府平价调拨的等一起算到企业生产利润中,其受益幅度肯定是极其有限的。
二、有投资者认为,本次地震灾害将刺激物价上涨,进而加大通胀压力。但是,当我们看到,全国各地那么多不计成本、没有价格标的的物资输送到灾区,就知道本次地震灾害短期刺激物价已绝无可能。当全国数百亿计的原来属于潜在消费性质的,且是最有消费能力的富余资金因捐赠而被集中抽离,以及三日哀悼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等,反而有助于压抑现阶段的通胀压力。即使在后一阶段的重建过程中,中央财政在安排700亿元的灾后重建基金之余,要求全国开展全民节约活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机关办公楼项目,并压缩政府机关5%的公用经费支出。以这种大规模压缩消费支出的节衣缩食方式来进行灾后重建,对通胀潜在的刺激作用也将是十分有限的。
三、另有投资者认为,灾后重建将是启动GDP的一个契机。然而,通过剖析相似案例可以看到,国际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2005年8月的飓风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灾害之一,当时的美国也同样处在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油价高涨,以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中。灾后美国政府投入的重建资金直接将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长率拉高了8个百分点,进而继续推高了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价格。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因政府投资规模扩大的挤出效应及投资成本的增加,投资增速反而下降了2个百分点。所以,灾后重建也会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尤其是在目前能源与资源价格高涨的态势下更是如此,灾后重建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地震后最初一段时间内,市场反映的更多的是灾害受益的方面,负面因素考虑得比较少,这不符合灾害对整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客观事实。虽然在灾害发生后,政策面不希望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下跌,但这不能作为行情“负负得正”的依据。因此,我们在正视灾害之时应尊重客观事实,任何扭曲灾害的影响均不利于市场稳定,滥用灾害概念反而为市场运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