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的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汶川距离不到200公里的甘肃文县碧口镇的房屋,几乎百分之百地倒塌或被损毁而无法居住,然而在碧口镇窦家坝村,有一栋两层民房却屹立不动。新华社是这样报道的:5月12日地震后,房主任兴平立刻赶回家中看自己的房子,没想到建于1998年的两层房屋从外面看毫发无损,仅掉落几个瓦片。像任兴平这样几乎完好无损的民房,在碧口镇没有第二家,堪称此次地震中碧口镇灾区的“最牛民房”。
我认为,在其他民房几乎全部倒塌的情况下,“最牛民房”能够完整保存下来,一定自有其道理。对于这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中体现出来的民间智慧,研究机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悉,一些地震专家已经前往考察,了解这所房屋的构造与建筑特点。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看到建筑设计专家和建筑材料专家前往。
这所房屋之所以没有倒塌,关键在于,它既非砖混结构,也非框架结构,而是砖+木的结构,各间房间之间的间隔并非砌以砖墙,而是用木质材料隔开,由于木质的特性,产生了一定的缓冲力,使得它能够经受住8级地震的考验。就目前而言,至少在地震多发地区,这种结构的房屋还没有出现过,而它的抗震性能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是非常有推广价值的。
为了研究防御地震的房屋,日本花费了巨大财力。比如,日本在房屋的地基上装上类似弹簧的装置,当发生地震的时候,房子来回摇动,但是,弹簧却缓冲了大部分力量,确保房屋的安全。但是,这种设计技术难度要求较高,在我国收入比较低的中西部,推广这种技术有难度。另一种办法是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即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但这种设计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也非常高。第三种办法是把民宅设计成箱体,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破毁,但是,箱体显然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和生活习惯,也无法推广。
但谁也没有想到,我国最普通的老百姓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设计出来的砖+木结构,在外形上与普通的房屋没有什么区别,材料当地都有,造价成本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节省了,技术难度要求也不高,几乎完美地解决了防震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已经被灾难检验了的宝贵经验,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以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