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四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接到许多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采访电话和邮件,也有面对话筒和摄像机的即席问答。不少媒体提出的问题都很类似,因此我想借本栏尽可能地予以归纳和提纲挈领式的应答。
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是:对于这次大地震,我们应该总结哪些教训?我的答复是,要总结的教训很多,比如说地震监测分析和预报发布,直升飞机在恶劣气候下的降落难题、救援专业队伍的组建和常年训练,更加有效的救援设备和救援仪器、工具,专用灯具,特殊铲车和运料车,以及适用于救灾现场的医疗救护设备和担架、吊索运人车等。
许多媒体关注灾后重建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窃以为,灾后震区的建设不能是简单的“就地重建”或者“易地建新”,而是应当考虑长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保、节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考虑到人居建筑及配套公共设施的“革命性”理念,比如说:如何利用太阳能、风能,如何开发轻型防震的新型建筑材料,如何开发出既适宜当前需求,又能满足未来持续开发的开放型建筑体系(比如卫星电视、卫星电话、有线和无线网络、天然气等方面设施的安装和转接)。
至于说此次地震对我国GDP影响会有多大?我认为直接的经济影响不会很大,因为震区并非经济发达地区,其产值的减少和直接物质损失所带来的派生性产值下降,还不足以使我国今年的GDP受到明显影响,但更具体的测算,只能在比较准确的统计数据公布之后才能展开。
政府的反通胀措施不会因为地震灾情而改变,但通胀压力也不会因为局部灾情而出现大幅度变化,比如有人担忧作为生猪饲养和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地震灾区,可能会因为生猪和庄稼部分受损,饲料供给紧张而产生猪肉和粮食价格的明显上升。但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有效监督稳定当地物价,另一方面会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跨地区的调拨和储运,因而不至于形成额外的全国整体物价上涨压力。
这次地震对于震区的旅游、教育、卫生、交通、文物档案等行业和部分制造业影响较大,因为大批旅游项目计划定单被取消,一年内旅游服务业很难恢复元气。而学校、医院、绝大部分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筑和设施以及公路、桥梁等毁坏严重。
在中央政府的专项财政援助和特殊关照下,震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或有可能略为松动,使之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但不会影响全国的财政政策基调,信贷政策也不会因此而松动,但有可能根据震区的实际需要,给予震区特别的信贷资金安排,以帮助恢复经济和灾后重建工作。
与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不同,改革30年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大众商品消费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次大地震不仅夺去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还使几十万人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大部分丧失。因此,如何解决部分身无分文的灾民日常生活费用,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民生问题。
我们注意到:近期银行体系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震区储户简化取款手续,凭借身份证或政府相关机构和户籍管理部门开出的有效身份证明即可提取存款。此外政府除暂时发放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还将提供少量的现金援助补贴,并积极组织和提供以工代赈的就业机会。
鉴于震区有许多家庭成为残缺的单亲家庭,有些人甚至成为原家庭中的仅存者或孤儿,政府已经公布针对震区的对应补偿式人口生育政策措施,在就业方面,鉴于恢复生产和灾后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政府除尽可能提供以工代赈的就业机会,还可能组织和鼓励一部分劳动力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灾后建设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这里所提及的仅仅是很少的一小部分。笔者希望全社会都来认真思考和探讨灾后建设问题,同时积极有效地吸取这场灾难以生命为代价而昭示出的某些深刻教训,亡羊补牢,虽晚不辍。只要我们不健忘、不忌讳、不放弃、不泄气,经过长时期的认真反思和科学探索,就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预警防范机制,就有可能减少未来灾害发生的概率,并且将灾难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