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产业·公司
  • B3:奥运特刊
  • B4:奥运特刊
  • B5:奥运特刊
  • B6:奥运特刊
  • B7:专栏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
    中国电价样本:
    越限越尴尬
    俄罗斯精神的守护人
    为什么无效制度
    能长期存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俄罗斯精神的守护人
    2008年08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 强 沈飞昊
      ◎梁 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博士,俄罗斯问题独立评论人

      索尔仁尼琴终生都不合时宜。《纽约时报》曾评论说,“读索尔仁尼琴的文字,如同被硫酸灼过一般”,而他从被逮捕关进集中营到被剥夺国籍流放异国再到被称作“俄罗斯的良心”的曲折人生,也正是近90年来俄罗斯社会巨变的见证。

      从苏联时期对漠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专制体制的反抗,再到90年代动荡时期对肆虐俄罗斯的西方价值观的抵制,虽然其政敌几经变换,但索尔仁尼琴维护以斯拉夫文化为核心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反对 “异教”文化对俄罗斯传统的侵蚀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成了20世纪俄罗斯精神的守护人。

      索尔仁尼琴1918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加入苏联炮兵参加二战,并在1943年获得卫国战争二级勋章。但在1945年2月胜利即将到来时,却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有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而在东普鲁士火线被逮捕,在集中营一关八年。1952年冬天在塔什干即将获释时,他又不幸患上了胃癌,之后一生都不得不与病魔抗争。但他这一生最大的敌人仍然是俄国的专制体制。1970年他凭借在“解冻”时期出版的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苏联当局出于政治原因阻止他去领奖,并将其开除出苏联作协。1973年12月索尔任尼琴最重要的著作《古拉格群岛》的第一部分在巴黎出版,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古拉格一词也成为斯大林专制体制的代名词。1974年2月克格勃在索尔任尼琴家里搜查到了该书的部分手稿,他随即第二次遭到逮捕,并以叛国罪的名义被剥夺苏联国籍流放西德。1976年索尔任尼琴偕同家人前往美国佛蒙特州定居。

      在美国居住的20多年里,索尔仁尼琴拒绝出席任何公开活动,被美国媒体戏称为“佛蒙特州隐士”。但在这段貌似世外桃源的时期,他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自己对它的使命。1990年东欧剧变之际,他出版了著名的演说《我们如何重建俄罗斯》,这篇演说被叶利钦奉为政治纲领,并以此为指导成功完成了建立新的俄罗斯联邦的政治行动。

      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回国。虽然受到了俄国举国空前的欢迎,但他却仍然因为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决不盲从的品格而成为一个独行者。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一片破旧立新,向西方市场经济和物质生活价值观狂飙突进的狂热中,知识界热议的是资本主义,休克疗法,整个国民情绪不是对美国梦的狂热追逐,就是对苏联以致对俄罗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严厉批判和鄙弃。对于索尔仁尼琴一再强调的重视民族传统,重视精神生活,“不要生活在谎言中”的劝导,没有几个新俄罗斯人能听得进去,反而觉得这个老头已丧失了从前反对专制体制的锐气。1996年索尔任尼琴在电视台每周一次的谈话节目因为“收视率低”而被关闭,再加上由于与当时俄罗斯主流思想不合拍,一直没有新的文字出版,他很快被俄国知识界遗忘,也再次被自己祖国的人们所流放,只不过,这一次是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别墅内。在这里索尔任尼琴又蛰伏了整整十年,其间他宣布不再接受一切国内的采访和活动,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封闭。

      他与叶利钦政权的关系并不融洽。他花了两年时间走遍俄罗斯,目睹了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普通人的悲惨生活,开始重新以抨击现政权为己任,要求政府首先要关注人民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反过来要求人民去遵循他们制定的种种法律措施。他多次公开表示,不管政权如何变换,“保卫她的人民的生活都是最重要的法律”。1998年他拒绝从叶利钦手中接过圣安德烈勋章,原因是他不愿获得来自一个“摧毁了他的国家”的政权的任何奖励,虽然正是这个政权建立起了一个新的俄罗斯。

      索尔仁尼琴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内心的追求。但这一次克里姆林宫做出了改变。普京上任后,重新确立了以捍卫俄罗斯大国地位和独特文明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这与索尔仁尼琴追求的理想不谋而合,即只有依靠俄国独有的东正教文明,才能复兴和重建伟大的俄罗斯。因此,索尔仁尼琴高度评价普京新的以反西方为特征的对外政策,称由于这一政策,才使得“俄罗斯重新获得了自己在世界中应有的分量”。在2005年的一次电视演说中,他又将矛头公开对准了美国,“最近十年里美国在全球展开的肆无忌惮的扩张计划,其本质就是将所谓的美式民主强加给全世界”;尽管“俄罗斯从来没有过民主,现在也没有真正的民主”,但“民主绝不是由刺刀培植起来的”。

      去年大选前,俄罗斯官方重版了索氏的读书笔记《对二月革命的思考》,并发给各州州长和议员们人手一部。这本书虽然写于80年代,但很多思考却是针对当今政治。书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俄国20世纪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在危机的最开始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由于软弱,不仅背叛了他的家族,而且也背叛了他的国家。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这本书的再版,客观上起了给普京及其统一俄罗斯党助选的作用。

      这位一辈子都在喊着“我反对”的老人,最终和新俄罗斯达成了妥协——2007年,索尔仁尼琴接受了曾经是克格勃成员的普京的探视,并从他手里接过了代表俄罗斯联邦最高荣誉的国家勋章。这或许可以被视作是索尔仁尼琴对自己一生的最终认定:他将和自己斗争了一生的那个老的俄罗斯一起成为过去,在他身后,将屹立起一个他所希望的新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