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减税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股市深套中产阶层 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救市:重建A股市场秩序
    “大小非”能否为金融服务带来更多良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救市:重建A股市场秩序
    2008年08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乐嘉春

      

      当今A股市场如此赢弱,任何消息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A股市场的巨大波澜。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单靠 “舆论干预”来搪塞市场对救市诉求的预期效应已经不再有效,市场真正期待的是有实质性内容的救市政策措施。

      回顾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每当A股股指处在历史高位时,监管层都会首先以“舆论干预”的方式来调控市场,且总是屡屡生效。因为,此时市场本身的泡沫已经产生,加上市场习惯于听从管制的声音,这使得市场从狂热情绪中清醒过来,如果再增加一些临时性的实质性干预措施,最终A股股指就会渐渐出现向下调整。

      在A股发展进程中为何会屡屡上演同样的一幕,这足以让我们可以看清管制的力量有多大。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中国在治理股市过热问题上有的是方法和手段。

      但是,当A股市场处于其历史低位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一番市场情形:监管层以“舆论干预”的方式来调控却总是不那么有效。因为,此时市场本身的泡沫已经消解,剩下的是备受股指惨烈下跌挫伤的投资信心。尽管此时市场已具备投资价值,但仅靠“声音”而不是出台真正的实质性干预措施,是很难挽救脆弱的A股市场的。

      只要翻阅一下A股市场的简短历史,每次市场出现大转折,尤其是当熊市转向牛市时,无不都是由出台干预性政策措施所触发的。如果这类干预性政策措施是急救式的,那么由此触发的行情肯定是“昙花一现”的;如果这类干预政策措施是更注重于制度性建设的话,那么A股行情可能会走得更远一些。

      这说明,如同我们可以让A股市场快速降温一样,要想让A股市场重新振作起来,看来也离不开干预性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但这种干预不能流于“舆论干预”之形式,而更应注重重塑A股市场市场化基础的制度性建设之实质。

      也许,有人会以为,政策干预是与市场经济原则或市场化原则相违背的。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读解是一种误解。因为,市场也会出错,需要政府的适时干预来予以纠正。就如同当前A股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是由一些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此时,需要通过政策性干预来纠正A股市场的“出错”,让其回归到合理的发展轨道上。

      但是,一旦谈到我们也需要对A股市场进行干预时,就有人会以强调中国特色作为理由来加以拒绝,甚至认为当前A股市场本身就是非市场化的,何以要进行干预?问题恰恰在于,如果说A股市场在本质上是非市场化的,更是说明管制的力量有多大,那么就更需要通过干预来恢复A股市场的正常秩序了。

      所以,就目前而言,当A股市场步入危机时刻时,再去讨论是否要救市,似乎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市场或言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在A股市场已步入危机时刻时,我们决不能再放任股市的持续非理性下跌,适时救市才是A股市场的真正救赎之道。

      当然,救市并不是一次性的临时干预,而是更注重A股市场的制度性建设,通过“还原”A股市场的一个真实性市场化基础,来逐步解决诸如IPO、大小非解禁和机构投资者等制约市场发展的瓶紧问题,以促进中国股市的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