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春
当今A股市场如此赢弱,任何消息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A股市场的巨大波澜。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单靠 “舆论干预”来搪塞市场对救市诉求的预期效应已经不再有效,市场真正期待的是有实质性内容的救市政策措施。
回顾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每当A股股指处在历史高位时,监管层都会首先以“舆论干预”的方式来调控市场,且总是屡屡生效。因为,此时市场本身的泡沫已经产生,加上市场习惯于听从管制的声音,这使得市场从狂热情绪中清醒过来,如果再增加一些临时性的实质性干预措施,最终A股股指就会渐渐出现向下调整。
在A股发展进程中为何会屡屡上演同样的一幕,这足以让我们可以看清管制的力量有多大。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中国在治理股市过热问题上有的是方法和手段。
但是,当A股市场处于其历史低位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一番市场情形:监管层以“舆论干预”的方式来调控却总是不那么有效。因为,此时市场本身的泡沫已经消解,剩下的是备受股指惨烈下跌挫伤的投资信心。尽管此时市场已具备投资价值,但仅靠“声音”而不是出台真正的实质性干预措施,是很难挽救脆弱的A股市场的。
只要翻阅一下A股市场的简短历史,每次市场出现大转折,尤其是当熊市转向牛市时,无不都是由出台干预性政策措施所触发的。如果这类干预性政策措施是急救式的,那么由此触发的行情肯定是“昙花一现”的;如果这类干预政策措施是更注重于制度性建设的话,那么A股行情可能会走得更远一些。
这说明,如同我们可以让A股市场快速降温一样,要想让A股市场重新振作起来,看来也离不开干预性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但这种干预不能流于“舆论干预”之形式,而更应注重重塑A股市场市场化基础的制度性建设之实质。
也许,有人会以为,政策干预是与市场经济原则或市场化原则相违背的。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读解是一种误解。因为,市场也会出错,需要政府的适时干预来予以纠正。就如同当前A股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是由一些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此时,需要通过政策性干预来纠正A股市场的“出错”,让其回归到合理的发展轨道上。
但是,一旦谈到我们也需要对A股市场进行干预时,就有人会以强调中国特色作为理由来加以拒绝,甚至认为当前A股市场本身就是非市场化的,何以要进行干预?问题恰恰在于,如果说A股市场在本质上是非市场化的,更是说明管制的力量有多大,那么就更需要通过干预来恢复A股市场的正常秩序了。
所以,就目前而言,当A股市场步入危机时刻时,再去讨论是否要救市,似乎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市场或言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在A股市场已步入危机时刻时,我们决不能再放任股市的持续非理性下跌,适时救市才是A股市场的真正救赎之道。
当然,救市并不是一次性的临时干预,而是更注重A股市场的制度性建设,通过“还原”A股市场的一个真实性市场化基础,来逐步解决诸如IPO、大小非解禁和机构投资者等制约市场发展的瓶紧问题,以促进中国股市的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