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加大就业保障以规避经济下行风险
    股市需要
    怎样的机构投资者
    次贷危机启示:我国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经济转型
    需要多长时间与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需要怎样的机构投资者
    2008年09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中国股市需要怎样的机构投资者?这个问题是在数千万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数万亿元金融资产被蒸发、国民经济遭到股市不正常波动的持续干扰、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收入与贡献之间明显存在制度性问题的背景下不得不提出的,也是在中国股市正在为以往的历史共业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市场各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以近两年发展迅速的基金为例,看看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内外都做了些什么?对中国股市、对基金投资人、对国民经济都做了哪些“贡献”。

      首先看其对股市的贡献。根据安信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的一项研究,自2004年6月基金法实施以来,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是75.76%和67.33%。而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以股票型基金为例,其仓位大大超过80%,并且在上证综指达到历史峰值时,其仓位也同时达到历史峰值。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基金的仓位与上证综指的攀升情况与峰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基金经理人让上千万基金投资人站上了高高的指数风险区。

      然而,一转身,今年以来,无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其仓位均一路下跌。到8月下旬,这两类基金的仓位已分别降至64.59%和55.61%。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些基金经理还在看空,做东挪西腾的调仓抛售动作。也就是说,一些基金经理人还嫌跌得不到位,还要有所“作为”。基金仓位的这种变化,与大盘走势之间存在的高度同步性,是什么意思?基金在高位拉升助涨,在低位打压助跌,这是价值投资的做法吗?对股市贡献了什么?请说明。

      再看其对基金投资人的贡献。自2006年以来,基金投资人数量急剧增加。据有关统计,截至2006年底,基金开户数为1047万户,而到2007年底,基金开户数则猛升到9856万户,以约50%的开户人现在仍持有基金投资品计算,现在实际基金投资人约5000万户。这些投资人遭受了怎样的厄运?据前不久披露的基金半年报信息,上半年基金净亏1.08万亿元,分摊到每户,平均损失2万多元。

      而就在数千万基金投资人蒙受了巨额亏损的同时,各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用却仍在翻番。今年上半年,基金共收取管理费188.35亿元,与2007年高达202.69%的增长率相比,基金公司今年的年化管理费收入又创了新高。这其中固然有今年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因素,但是完全根据基金规模,不管业绩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不考虑对基金投资人的责任,怎么说得过去?

      最后,再看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历史地讲,这两年迅速发展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特别是公募基金队伍的超常规发展,对一些特大型蓝筹股的上市,以及社保基金的填坑补洞、直至保值增值,起了非常重用的推手作用。尤其是2007年助推了一波惊世行情,为多少特殊利益群体解了套。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机构投资者违背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形同恶庄,追涨杀跌,热衷于短线甚至超短线投机时,包括基民在内的所有股市投资人的厄运就为期不远了。基金的如此作为,不仅没有起到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反而扭曲了整个社会对资本品价格的估值标准,增加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骚扰。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少看到包括基金在内的国内机构投资者对我国经济提出多少不同一般的见解,反而时常在应和外资金融机构和外资大行的声音。从这一点上看,一个缺乏自己定见和投资判断与执行力的机构,一个缺少经验与智慧的基金公司,叫投资者怎么放心?

      回到主题,中国股市需要怎样的机构投资者?现在的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股市想要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不得不问。而关键或许在于制度设计有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股市上,总有一些包赚不赔的特殊利益群体、特殊制度设计?而受伤的总是社会公众投资人?这要从根子上来好好思考。

      或许,所有的制度设计,只有把数千万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让这个市场真正回归其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这个看似很基本的市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