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金融机构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10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黑色血液”掐住了人类命门
    万万不能小觑的
    百分之一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胡润百富榜》
    《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
    一旦金融业舍弃了信念……
    《曹雪芹在北京的日子》
    《日本的银行兼并与经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黑色血液”掐住了人类命门
    2008年10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启雯
      蒋玉磊 制图
      ——评丹尼尔·耶金《石油大博弈》

      《石油大博弈》

      追逐石油、金钱和权力的斗争(上下两卷)

      (美)丹尼尔·耶金 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潘启雯

      

      又是一个排队加油的夜晚,又是一个集体抱怨涨价的清晨——2008年6月19日,成品油涨价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重压。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场景,几乎在一夜之间,油价翻了十倍,最高领导人为了省油甚至在官邸加装太阳能电池板,国家实施专门法律管制石油生产、经营和销售。而且在那段时间,加油也采用单双号分离的政策,单号车只能在单数日加油,而双号车自然要等到双号。为了省油,甚至汽车都被限制只能低速行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找油……大家一定会说,这是那一本小说上预测的未来图景。但是,这回大家可能猜错了,这里描述的不是未来,而是那个让人不愿意去回忆的上世纪70年代。因为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西方国家陷入了油荒,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了35美元。

      在高油价下,通货膨胀变得不可避免,失业率大幅攀升,因此,上世纪70年代是比经济大危机的30年代更加令人失望的年代,标准普尔的年实际收益率只有-1.5%,而30年代年还有2%。而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油价又似乎绑架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什么企业,恐怕都逃不过高油价带来的变化,每天有着国际资本市场风向标称号的纽约股市必须要看着油价的眼色行事,哪怕是英国北海的一场暴风或者是委内瑞拉领导人的一次讲演都会让华尔街的人感冒。当大家为汽油价格不断上涨头疼不已时,想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一切吗?当全球都在为石油的紧俏恐慌不已时,又是谁会躲在一旁偷笑呢?时至今日,油价早已成了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战争武器,是21世纪击垮对手的“杀手锏”。美国权威学者丹尼尔?耶金的《石油大博弈》中文版的问世也许正是迎合了当下“石油话题”热潮。从篇幅和字数上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和需耗费较长时间读的“厚书”。虽然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有着很好话题效应的纪实作品,所以在一些情节和细节上,大不必信以为真。

      石油就是财富,石油就是权力,过去150年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的历史。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其他国家,经济援助政策也好、战争决定也好,多数目的都是为了石油。否则,英国人也不会在“一战”最关键的时刻,弃苦战中的法国于不顾,而把大量兵力派到了遥远的中东。而军事历史学家大都也喜欢把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称为“机械化战争”,这似乎没有错。然而,在充斥着血与火的战争迷雾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战争,这也正是石油。所以有的专家也称这两场战争为“石油战争”。石油与战争,一个现代经济学与现代战争史的永恒话题——现代战争已经让石油与战争“难舍难分”,真正成为一对孪生兄弟。

      耶金对石油历史的全景式扫描也正是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

      诚然,在大多数时候,这“黑色血液”确实是成了对财富与权力争夺的首要因素,“石油在整个20世纪都意味着控制权,而对这一控制权的角逐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也开宗明义地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实际上,石油也正好掐住了一些国家的命门,已经成了控制社会的兴奋剂,它的一点波动都会让大家的神经剧烈颤抖。这种颤抖都源于某个蓄谋已久的策略。当全世界的人开着私家车抱怨油价上涨时,谁知道这是不是哪个石油巨头和他的政府上演的一出好戏呢?从作者所展示的石油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进程时,大家可能会感到越来越恐慌。人们愈发依赖石油,抢夺就越厉害,对石油的操控就越像控制核按钮一样危险。当掌控者从某个国家那里感到了对自己的威胁,或者需要更多的资源时,它会利用这个按钮制造恐慌,使对手的社会生活崩溃。如果这还达不到目的,干脆就来点更硬的手段。1973年的石油危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无一不为此做了例证。

      本书更展示了一个消极的前景:强权国家已把触角伸向了每一个有石油的角落,亡羊补牢已经太晚。它能带来的唯一启示,就是告诉那些具有头脑和眼光的人:应该如何利用国际竞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是短期的斩获,而是长期的战略利益。一旦他们像一百年前重视石油的人那样,重视起尚未被真正认识的“战略武器”时,就能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良机。当然,消极之中也有积极,耶金说,历史上几次油价高增长,都和大国崛起有关系,比如1861年至1879年是美国的崛起,引导了油价的高增长;1973年至1985年,日本和德国战后经济崛起,石油需求上升;2003年至2007年间,新兴市场崛起。冷战时期以来的几次战略性的油价上涨和下跌周期,与超级大国抑制其他大国和新兴力量崛起,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资源一直是这世界上最要紧的东西,只不过人类对它们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石油,粮食、水、矿产也都成了引发潜在危机的“炸弹”。如果大家都有好脾气和菩萨心肠,在手头紧张时会坐下来谈谈,如果没有,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大打出手?石油博弈,恐怕还得继续下去。对于中国来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使得中国的石油行业体制改革问题更加尖锐,也遇上更大阻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石油大博弈中,中国经济除了要学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还需要学会很多生存法则,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从容不迫,走得更远。

      ■延伸阅读

      《石油战争》

      (德)威廉·恩道尔 著

      赵 刚 旷 野 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作为独立的经济学家和新闻调查记者,威廉·恩道尔先后在纽约和欧洲工作。他的研究涵盖领域广泛,除能源和地缘政治,还包括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农业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世界债务和亚洲金融危机等。恩道尔还经常应邀在地缘政治、经济、能源等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经常为主要欧洲银行和私人基金经理提供咨询。《石油战争》是恩道尔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书中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尝试解析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