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A9:特别报道
  • A10:特别报道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10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房地产市场亟待价值体系重估
    亚洲经济前景存在三个不确定性
    谁会是下一个冰岛
    公允价值缘何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法律缘何管不了国企高管薪酬
    农民办银行 一年净赚一个亿
    凡事从长计议 对通胀仍需高度警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允价值缘何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2008年10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黄湘源
      美国对市值计价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公允价值的痛处。但美国现在之所以暂停实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却并不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泡沫,而只是为了掩盖泡沫退潮时所留下的过于令人难堪的垃圾。要是公允价值反而因此成为任人揉捏的橡皮泥,显然将是更为令人担忧的事。

      美国暂停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引起国际会计准则的连锁反应,不仅引起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安,也使得全球刚开始与新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所有国家都不免无所适从。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首次现身,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4年发布的SFAS 80《远期合同会计》中。1998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在美国发布。随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要求所有持有待交易或可供出售的衍生产品、债券、股票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贷款、存款、持有到期的证券仍使用账面价值。IASC于2005年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将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列为今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目标。2006年底和2007年初,美国FASB先后发布财务会计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和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对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会计准则提出质疑,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按市价过分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不过,美国消费者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允许企业欺骗投资者又欺骗自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会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幻想定价”,肆意虚定高价。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会计公司也担心这种变化会误导投资者评估问题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资产的价值。

      美国SEC和FASB左右为难。根据SEC今年8月提出的一项两步走的计划,将允许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估计至少将有110家)从2010年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发布业绩,2014年起,所有美国公司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过,该方案拟将提交公众讨论60天以后再行敲定。SEC和FASB在9月30日发表声明,对要求公司在估算证券价值时按市价计算的会计规则作了“澄清”。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所发布的指导意见,仍然坚持了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亦表示,将考虑调整会计规则,以降低银行对一些资产重新归类的难度,将更多金融工具按成本而非按被压低的市场价值计价。

      如果说,将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之类的金融资产捆绑起来作为证券化产品销售出去堪称华尔街的一大发明,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则不啻助纣为虐的金融泡沫发生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金融创新,令华尔街成为一个高杠杆的世界。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相比之下,美国银行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的杠杆率为11倍,不及投行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过度依赖杠杆亦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前提。雷曼恰好在其杠杆率高达31.7倍之后轰然倒下,并由此成为五大投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那么热衷于救市的布什政府对雷曼兄弟见死不救,显然绝非偶然。

      按照原来的美国证券监管规定,金融机构所持有大量的次级债金融产品及其他较低等级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每天都得根据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次贷危机发生后,次级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直线下降,从而使得这些公司持有的次级债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没有及时注资来补充资本金,那些公司很快就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应该说,美国对市值计价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公允价值的痛处。无论是过度金融创新的高杠杆率,还是金融高管不合理的高薪高福利,都是跟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挂钩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公允价值不啻金融泡沫发生器。但美国政府现在之所以暂停实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却并不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泡沫,而只是为了掩盖泡沫退潮时所留下的过于令人难堪的垃圾现象。即使银行业不再按市值计价,不再冲销其价值数十亿美元没有买家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或者限制了被救援金融企业高管获得“黄金降落伞”的条件,骨子里其实是信用危机的信贷危机是不是就会自动消退呢?显然值得怀疑。对此,90天之后,美国SEC将究竟如何通过其国会向民众做出回答,人们不妨拭目以待。

      公允价值按英文Fair Value的字面原义,是公平价值的意思,但现在它甚至连真实与否、合理与否也回答不了,又何以谈得上保证公平?美国暂停了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之后,并没找到能反映公平价值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反而将因此而有成为任人揉捏的橡皮泥的风险。这显然将是更为令人担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