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季报特刊
  • B2:季报特刊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大全
  • C4:数据大全
  • C5:数据大全
  • C6:数据大全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10 3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新凯恩斯主义能抓住历史性机会吗
    真正的创新 无不化繁为简
    企业高速成长为什么越来越难
    绝地反击
    布朗一夜之间时来运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企业高速成长为什么越来越难
    2008年10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夕勇 沈飞昊
      ◎张夕勇

      福田汽车常务副总经理

      许多企业家感到困惑:何以企业刚成立乃至发展初期 “稍不留神就赚钱”的兴高采烈不久就成了美好回忆,随之而来便是遭遇“一不小心就亏损”的困境?这难道是企业的宿命?

      成立于1990年的山东巨力机械总厂,曾是中国最大的农用三轮车生产基地。巨力公司1998年完成股票上市后,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高速成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被深交所确定为ST企业,2006年暂停上市,之后被潍柴动力收购和重组。

      在山东巨力的发展过程中,其控制权一直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这在企业发展初期,很有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的优势,为赢得市场先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山东巨力却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主要管理人员任人唯亲,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能力日趋下降。虽然山东巨力通过资本市场获取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但没有专注于主营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投入。进而违背客观规律,涉足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彩喷介质、纳米技术等非主营业务领域,盲目多元化经营,致使农用车业务缺少了持续专注的投入,无法跟上市场的脚步。当同行业的五征、时风等企业不断推出市场欢迎、适销对路的产品之后,巨力的农业车业务逐渐萎缩。同时,公司寄予厚望的纳米技术、制药等项目大额亏损,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收益,反而需要源源不断地从母公司获取血液。

      企业高速成长难以为继,首先表现为持续经营能力下降,而这通常与主要领导人决策失误是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要发展,企业面临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因之,影响企业决策的因素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要决策,就会有失误,就会有风险,人们也允许或理解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有时出现失误,特别是非重大决策的失误。但是人们不能容忍的是企业领导人在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事件或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尤其不能容忍企业领导人因刚愎自用,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决策而造成的失误,因为这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正确决策,科学决策,首先要建立在决策制度的科学性上,要体现依法、按程序科学决策,要避免因参与决策的成员发生群体思维导向,而导致群体决策失误,这里要求企业主要领导人要保持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立场,并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反对意见和质疑。在经验决策不充分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以聘请独立第三方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能否维持高速成长的另一个干扰因素是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把握好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好经济周期的盛衰,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决策、投资决策和其他调整发展决策,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也有企业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也能在逆境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毕竟是个别企业,而且往往是中小企业,更多的企业往往难以躲过经济衰退带来的“厄运”,特别是受大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

      1988年,政府提出要通过调整价格管理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即只有少数的商品由国家控制价格,大多数的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价格放开后,商品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抢购风开始。为了平息这次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总需求,实行了严控信贷规模、严格项目审批、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等措施,使经济“硬着陆”。

      “急刹车”式的宏观调控对通货膨胀下的投资过热,的确实起到了遏制的效应,但是也让许多企业遭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方面调控抑制了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提出要发挥商业部门“蓄水池”的作用,结果导致了商品的大量积压。加之严格控制贷款后导致了许多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拖欠问题严重,三角债、多角债大量增加,以至于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

      行业过度竞争是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又一个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家电市场VCD、DVD的过度竞争就是一个典型。DVD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面对着巨大的、高利润的国内市场,大批相关企业蜂拥而至,当1999年深圳一厂家将一直高居不下的DVD价格拉低至2000元以下后,企业间降价竞争愈演愈烈,就此,中国DVD业从成长期直接进入过度竞争的漩涡。随后,DVD主流市场的价格只有400元左右,面对外来专利费的咄咄逼人、非理性的价格战、杂牌机的泛滥成灾等内忧外患,目前每台DVD的利润仅维持在5元左右,因此有了 “卖DVD还不如卖大白菜!” 的流行说法。

      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经历初创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衰退或调整期这么几个阶段。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若不能不断创新,就会产生惰性,这个惰性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久而久之,惰性就会把企业的效率、变革精神腐蚀掉,到头来企业不仅不能高速成长,反而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