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法律服务
  • A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焦点
  •  
      2008 11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新兴市场应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
    巴菲特与梅拉梅德关于衍生品的论战
    我国应慎重选择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和监管政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巴菲特与梅拉梅德关于衍生品的论战
    2008年11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早在2003年,股神巴菲特与金融期货创始人梅拉梅德曾就衍生品的作用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论战。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对衍生品进行了评论—— “衍生品创造了一个连锁反应的风险,这种风险和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将其很多业务转给其他公司的风险类似。…大量的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已经集中到了相对少的衍生品交易者手中,这些公司相互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易。其中一家发生问题可以很快影响到另一家。…在我们看来,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离开过衍生产品市场。有时为了实施某种投资策略他也会进行大规模的衍生品交易。巴菲特的行为是否自相矛盾?

      事实上,巴菲特之所以对衍生品市场口诛笔伐,其实是源于对某些极端复杂的场外衍生品的担忧。这些复杂的产品既缺乏市场流动性,也没有一个适当的模型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评估,且存续期长,市场风险就有可能积聚,并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可能会突然爆发。

      在论战中,梅拉梅德指出:“公平起见,我必须强调,忧心忡忡的沃伦·巴菲特很可能没有将场外衍生品和在集中化交易所挂牌的期货合约区别开来。清算所的中立性、多边清算和清算体系为每一笔交易提供了中央担保,并且消除了对手方信用风险;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一日两次的逐日盯市原则使欠债无法累积;每日的保证金要求;关于充分信息披露的标准、交易透明度、审计跟踪措施以及金融稽核程序以及监管机制——这正是多数场外市场所缺乏的。这些程序和机制是一种奇迹,是人类思想和经验经年累月产生出来的结晶——也是它们无违约事件这一成功战绩的根本原因。我相信,沃伦·巴菲特会同意上述区别的。”

      现在看来,巴菲特与梅拉梅德两个人都作出了正确的预言,巴菲特所担心的和梅拉梅德所坚持的都实现了——场外衍生品的确引发了系统性风险,而股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品不仅没有对此次危机雪上加霜,反而在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稳定市场等方面继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为衍生品,场内与场外的表现何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