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提出四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宏大计划以来,海内外对此措施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了积极反应。总体上看,肯定意见明显占多,质疑或有其他担心的声音,也时有所闻。
为什么会这样呢?值得分析。
根据目前已经出台的刺激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此次经济刺激计划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无论在内外部环境,还是在政策基础与具体措施上,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如果判断准确、应对有道、把握得当,中国经济很可能在短、中、长三个时间段内,走出短期平稳、中期趋好、长期力争可持续这三种步态来。
何以见得?先来看本次刺激计划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的刺激措施有什么异同。因为,正是基于对上次刺激措施的反思,才会有各种质疑与担心。而这种质疑与担心,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投资效率的担心,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效率不如民间来得高;二是对投资监管的担心,认为大量集中投资难免滋生腐败;三是对投资效果的担心,认为“大干快上”,决策粗糙,容易造成浪费低效。
如果对上一次的经济刺激措施做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上述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上次危机是发生在金融市场边缘的危机,而欧美金融市场中心并不受影响。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那时的中国,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都处在扩张阶段。因此,一些刺激方案的出台,就不像现在这样需要考虑多种复杂因素。特别是监管,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前车之鉴,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与上次刺激计划相比,这次出台的十大措施及其配套政策,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内外部环境都已发生深刻变化。由于这次危机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心爆发的,它所造成的破坏力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大许多,并且直接导致了全球需求的急剧萎缩;二是本次刺激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国内需求,特别在民生问题上,试图有新突破;三是出台的刺激措施及其配套政策,明显考虑了更多复杂因素,不仅关注当下,而且着眼长远,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相应空间。
综合比较这两次刺激计划,可以发现,上次计划虽然比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比较单一,但是这些建设对1999年以后出现的汽车与房地产需求的快速上升,还是起了非常重要的推手作用。而这次推出的刺激计划,则对中国经济的短、中、长期走势,以及对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都会有十分复杂的显性与隐性影响。
从短期看,通过刺激计划,让近几个月来回落速度过快的中国经济尽快走稳,是非常现实的经济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紧密相关。就当前来看,努力减少失业,保障就业,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外部需求锐减,内需也受牵连,一些企业关门,失业人数增加,加上明年有上百万大学生就业缺口,使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从这次推出的十大措施看,至少有半数措施对吸纳巨量劳动力有明显作用。这是综合考虑了社会稳定与经济运行链的明智做法。
从中期看,通过刺激计划,加快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与社会保障环境,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打下扎实的社会民生基础,使中国经济不仅走稳,更要走好。这是本轮刺激计划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相当数量的民生项目投资上。
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沼气与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与电网建设等,既能够在短时间内吸纳分散的低端劳动力,又能够着眼未来,对改善数量巨大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激发他们的消费潜力、提升他们的消费层级、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有长远功效。
从长期看,通过刺激计划的实施,进一步调整内外需供求关系,通过对内需的拉动,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进一步优化本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监管,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透明性,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带来体制与机制保障。
现在,刺激计划已开始加紧落实。能不能做到短、中、长期步调一致,刺激政策发挥预期效果,就要看怎么做、怎么监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