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发展战略处处长
通常情况下,每年11月是经济政策的真空期,往往是人们相对休闲的一段日子时期。但今年气氛显然不同,中央不仅决定在11月底就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甚至在11月上旬就将明年经济工作大略方针公布于世。许多人都在猜测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故事?笔者所注意到的却是一个看似有点不协调的现象:在防止经济快速下滑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几乎成了唯一目标的时候,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了“积极”,货币政策则直接跨过“稳健”,由“从紧”转为了“宽松”,唯独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没有丝毫放松迹象,相反还有进一步抓紧倾向!
笔者在上期本栏中已说过,对我国而言,节能减排只是循环经济的外围工作,循环经济则是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明年元旦起,我国将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了该法的顺利实施,节能减排确有进一步加紧的必要。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节能减排不仅对潜在经济增长,而且对现实经济增长,都会构成一定影响,抓节能减排与其他政策在取向上有所抵触。首先,实施节能减排必然降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生态资源。为了实现经济的转型,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配置的门槛被提高,可以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质量更高,数量则会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随之降低。其次,推进节能减排需要资源要素价格的向上调整相配合,而要素价格的逐步改革和对环境保护的强化管理,必然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率,减弱投资积极性。为了部分对冲上升的成本,企业往往提高产品售价,从而降低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消费领域,当前我国的两个热点恰巧又是两个高能耗的行业——汽车与房地产。我国城市住房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高达37%。在我国城市住宅平均能耗高出发达国家3.5倍的情况下,提高能源价格,对汽车和房地产的消费必然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最近,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2至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坚持节能减排与“快、重、准、实”全力保增长的宏观调控取向似乎有些抵触。因而,已有学者建议节能减排应当缓行,以免明年的宏观调控事倍功半。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放松得迹象,在个别地方一些前期被关停的高能耗企业最近又悄悄地开张了。
这样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笔者以为,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近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从更长远的利益去考虑。目前我国经济是双疾缠身,不仅存在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风险,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前者是外伤,后者是内伤。为此,我们必须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不仅要保增长,同时也要调结构。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二是内需与外需结构调整,三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的模式调整。在这三大结构调整中,除了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关联不密切之外,其他二大结构调整都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首先,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身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离开了节能减排,根本就无从谈起。其次,受美国经济进入长期低迷期的拖累,调整内外需求严重的结构失衡必将成为未来数年之内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推进节能减排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调整资源要素价格,其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抑制滥用廉价能源资源生产外贸产品的行为,促使更多资源转向内需生产部门,从而逐步扭转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格局。正因为如此,经济增长可以缓,节能减排也不能缓!
除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之外,节能减排还有更深层次的两层涵义。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经济的稳定上升,而中国未来20年内石油供应,不管以什么方法测算,都将有一半以上都来自国际市场。这意味着,和平年代由于中国的需求将拉动国际油价上涨从而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抑制,国际冲突时期则可能国内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石油供应将没有保障,节能减排与开发可再生能源因此都被视为增强国家能源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金融海啸正在把世界经济和金融都带入危机的泥潭,自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陷入了“墙倒众人推”的困境。围绕国际货币霸权的争夺,全球气候控制已经成为又一个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最重要议题。未来国际社会能够就全球气候控制达成什么样的协议,现在实难预料,但可以肯定,谁节能减排做得更好,谁就能在这场国际大博弈中更为主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由此观之,节能减排事关重大,成效究竟如何,将直接决定我国10年后的经济实力与20年后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