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发现,在经历长达一年的持续降息和力度猛烈货币投放增加后,各国降息的局限已然显现。进一步扩张流动性,很可能遭遇“流动性陷阱”。笔者对各国离流动性陷阱距离作了比较,发现美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导致流动性陷阱的产生,尽可放心施行零利率政策,日本已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欧元区则临近流动性陷阱。
中国游荡于流动性陷阱边缘
我们用Shibor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分别表示中国的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根据两者间的利差变动,结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间利差的变动状况说明,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变化,只要不使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间利差缩小到0.1%以下,货币政策功效就是存在的。
2008年2月后,中国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利差迅速缩小到通常低点0.1%以下,这种情况说明,扩张货币政策的激励作用已迅速降低,进一步降低利率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已不大。2008年6月,投资利率进一步降低到了货币利率下方,说明经济基本面变化已使社会投资需求迅速降低,再采用货币激励手段,功效已完全失去,流动性陷阱风险开始迫在眉睫。2008年11月后,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间利差再次上升,说明在中国投资计划的刺激下,投资激情有所上升,投融资利差上升,再次为利率下调的货币政策手段打开了空间。
流动性陷阱下跟随降息的效果
——中国再降息几无悬念。美元的降息和国内CPI的快速下行,令再次降息的预期和呼声再起。我们认为,在4万亿投资计划基本为政府主导的情况下,为减少资金成本,再次降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尽管欧元区发出了将停止降息的声音,日本也对是否跟随美国重回零利率表示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中国货币当局对跟随美国再次降息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在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利差没有恢复前再次降息,将在宏观经济领域引起以下两个结果。
其一,“货币之谜”重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货币发行过多几乎是一直伴随的现象,但并没有引起通货膨胀的现象,以致西方学者将中国同时保持价格水平稳定与高金融增长现象称作“中国之谜”。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超额货币增长已不再继续,甚至出现了货币缺口。在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未来的进一步降息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促使当前货币缺口状态转化为货币剩余状态的效果。多余的货币最终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一定推动作用,但对实体经济作用效果有限。
其二,债券行情持续。由于利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有限,因此市场对微观企业的效益改善也不会形成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向固定收益市场就成了一个唯一的选择。降息对债券市场的促进作用,将远大于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促进作用。
■资料链接
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降低不能增加需求和产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利率下降或货币供应增加的货币政策下,需求并没有得到扩张,从而产出和一般物价水平并无相应增加和上升。造成流动性陷阱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的偏离,两者间的利差,是用于警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判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