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观点评论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扩大内需关键要消除农村市场六大障碍
    财政预算与发展计划
    今年将有哪些大调整
    贸易负增长将成常态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财政预算与发展计划今年将有哪些大调整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编者:本版今起推出“两会新观察”栏目,就今年“两会”议及的重大经济与民生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再过几天,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今年虽不是换届年,但从经济层面看,意义非比寻常。特别是去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得如何,今年的盘子怎么定,这中间将传递出怎样的政策信息与财政和金融信息,是很有讲究的。而人大代表们又将如何审议由财政部和发改委提交的这两份报告,也是研判经济走向的一个看点。

      之所以把这两份看似很技术的经济报告提出来谈,是因为去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可以说出现了标志性转变。这些基本面上的大变故,势必对去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有重大影响,同样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先来看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财政政策的180度大转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定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到去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国务院决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去年11月至今,已先后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等政策。这种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再来看另一个情况,就是财政收支状况的明显改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设定的主要指标是: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4.8%。

      而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7.7%;地方本级收入增长21.5%;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略高于年初预算的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6.9%;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7.9%。收支相抵,全年赤字额约为1110多亿元。

      如果只看全年数据,基本符合预算。但细看月度数据,情况就不乐观了。去年财政之所以大体符合预算,是因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增33.3%。但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只增长5.2%。而到今年1月,全国财政收入则比上年同月下降17.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下降28.4%,地方本级收入下降2.7%。收入逐步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而在内部遭遇多个特大自然灾害、外部遭遭百年罕见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去年年初设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明显受到了干扰。特别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调整结构等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突发性问题与挑战。比如农民工失业问题,就非常突然。而如何看待基本面上的重大变化,不仅影响对去年的评估,也直接关系到今年的预算和经济发展计划的拟订。

      换句话说,今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跟以往相比,其基础显然已有不同。简而言之,一是外部需求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衰退,使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刚性调整。二是内部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广大内陆农村地区,消费潜力虽然巨大,但由于收入限制,不采取有效的财政与金融杠杆措施,短期内也难以激发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的财政怎么安排?预算怎么做?国债发多少?赤字有多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么协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怎么确定?不仅关系到今年一年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方向,而且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有方向标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政策含义,将会对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有全面影响。

      由此观察,今年财政部的预算报告和发改委的发展计划报告,将特别引人关注。而每年两会代表委员进京,多半要带上自己的议案和提案,对大会报告的审议,则未见更多报道。如果今年参会的代表委员能对这两份报告细加审议和讨论,倒也是回归本位、回归主题的进步。因为,这两份看似专业性很强的报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能小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