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特别报道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人物
  • B7:产业调查
  • B8:产业研究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3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资产证券化:
    中国该走怎样的发展路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系列之六
    白宫购买有毒资产释放了什么信息
    修改准则:美国银行业救命稻草?
    凡事宜“疏”不宜“堵”
    调整个税:不能让公平离我们越来越远
    苏伊士运河冷清多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修改准则:美国银行业救命稻草?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 山
      姜 山

      备受煎熬的美国银行业总算又抓到了新的救命稻草,尽管这根救命稻草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踏实。在连续6个季度遭受资产减值准备的重创之后,3月中旬的美国国会会议正式讨论要修改逐日盯市准则(Mark to Market)了。作为导致金融企业不断资产减记,造成利润大幅亏损和评级不断下调的因素之一,逐日盯市准则在此前的华尔街被几乎一边倒地抨击,美国国会议员也多次表示需要调整这一准则,以使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改观。

      逐日盯市准则自其诞生起就被会计学家认同,认为是能够真实反映公司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开始大量在财务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原则,并在2006年9月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为在公允认会计原则范围内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提供了统一框架。

      逐日盯市准则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当市场上升之时,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以市价计量的银行资产和收益随之水涨船高,出现了明显的自我放大效应,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财务报表利润提升—银行出现更多的滚存利润和可动用资金—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这一循环。由于这一效应有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和利润表的表现提升,因此在2003年以来的市场的大上升周期环境中,普遍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的欢迎。

      但不幸的是,这一循环在市场进入下跌周期时的负面效应非常可怕,在逐日盯市准则下,一旦市值出现非短期下降,资产减值便开始,当资产减值超过一定数额时,银行信用等级下调,进而导致更大量的资产减值发生。在2000年之后形成的大量场外交易,是流动性极差的市场,这一逆向循环中的减值速度更加惊人,廉价急售和强制清算的不断出现,连续推低资产价值,导致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不断地在每个季度提取巨额减值准备,进而需要通过大量补充外部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营,金融危机深化的一部分原因正是由此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修改逐日盯市准则,成为挽救银行业越来越难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重要武器。在去年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委员会批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欧盟金融机构停止实行“按市计价”的准则,德意志银行因此扭亏为盈,而美国众议院在10月份通过的财政部救市法案中也要求SEC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暂停使用157号公告,并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允许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金融资产价值。

      华尔街和国会议员的不懈努力在本月初见成效, FASB主席赫兹表示,4月2日,FASB将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修改投票,如果投票通过,对于何谓廉价出售和强制清算的限定可能进一步得到放宽,从而允许更多的流动性差的资产基于模型和假设参数来定价,同时还可能改变某些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估值方式,以减少市场估值对于监管资本的影响。他还认为,如果投票通过,美国诸多持有“有毒资产”的公司的2009年度第1季度资产负债表,将会有“重大变化”。

      对于是否应改变逐日盯市准则,市场上颇有不同看法,特别是对于会计学家来说,改变这个准则是无法接受的事,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是最能反映资产变现价值的计量手段,用模型和假设参数定价并不能让他们对财务报表的质量感到满意。投资分析师(而非银行家)们对此也颇有同感,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对其欧洲会员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85%的人认为,暂停公允价值准则会进一步削弱欧洲银行系统的信心,尽管从利润报表上看银行的盈利得到了增加,而这似乎看起来有利于人们恢复对于银行股丧失的信心。

      但不管怎样,短期看调整逐日盯市准则还是有利于银行股的业绩表现。自3月6日起,美股在金融股带动下已连续两周走高,本周初盖特纳有关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计划更激励美股劲升7%,累计反弹幅度超过20%。这些政策加上修改盯市准则,美国银行股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今年咸鱼翻身的难度看来并不大,这大约也是花旗总裁潘迪特敢于在3月初就大胆预测一季度将是2007年三季度以来最好的单季表现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