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西藏区域报道
  • 10:西藏区域报道
  • 11:西藏区域报道
  • 12:西藏区域报道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2009 3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G20峰会前美联储收购国债意图何在
    世界经济向东转 中国经济向西转
    我们更需要创新精神
    强化SDRs是货币变局的破题之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更需要创新精神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英杰
      ⊙杨英杰

      

      2009年新年伊始,华尔街日报便喊出了“我们又成了凯恩斯”。确实如此,在这次金融海啸巨大的冲击面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由自主地成了凯恩斯主义者,都在积极采取凯恩斯所建议的策略应对危机。

      在高失业率时期,信誉良好的政府应该通过赤字开支扩大需求;在低失业率时期,政府应该归还因此欠下的债务。通过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的程序变动,资本主义体系就可以保持稳定,而无需彻底的“外科手术”。这便是写于上世纪大萧条期间出版的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甚至认为,上世纪大萧条之所以持续长达10年之久,是因为罗斯福的新政支出不够。但他似乎忘了,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巨额开支没有任何收获,除了留下沉重的债务及伴随近乎零增长的经济外。

      凯恩斯有一个很著名的看法,他认为:“经济学的思想,无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者,也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接受任何观念形态的影响,却往往早已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还说:“对于社会最有威胁的并非经济既得利益,而是错误的经济思想”。由此可见,指导实践的经济思想多么重要。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近日海关公布的出口数据表明,以需求急剧萎缩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或许刚刚开始。商务部官员也表示,未来数月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投资、信贷投放急剧飙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5.6%;继1月份新增贷款达1.6万亿元之后,初步数据显示,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超过1万亿元。

      简言之,目前我们应对外需急挫的主要手段是扩大内需,依靠公共投资的快速增加来抑制经济增长的过快下滑,国内消费需求仍是处于停滞状态。尽管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如消费信贷,如近期的家电下乡甚至汽车下乡等,但国内消费仍是步履维艰,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不是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实在是因为居民收入过低所致。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大谈消费不足,似乎有些奢侈,所隐含的后果必然是极其严重的。

      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而劳动力是最革命的生产要素。想想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资本的大规模外流,为什么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没有大幅贬值,答案就是,美国有强大的以人力资本为支撑的军事科技实力,还有时刻求新求变、能迅速适应外部冲击的体制机制,绝不仅仅是表面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为标志的金融霸权。

      由此,我们想到了与凯恩斯同年出生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认为市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职能是把生产要素带到一起将之并组合起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把各项生产要素转向新用途、把生产引向新方向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因而资本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局,我们认为,要发挥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来之不易的资本的最大效益,最好的方法是让资本给予那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让这些企业家来带动经济走出困境。其中,必然包含着对现有制度的创新,比如彻底打破行政性垄断;再比如,拓展融资渠道,使得资本能够最小成本地流入企业家手中,诸如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放开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1983年,在凯恩斯与熊彼特诞辰100周年时,美国的《福布斯》杂志写道:“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常常——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据此,我们发出了如本文标题的呼吁。

      (工作单位: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