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西藏区域报道
  • 10:西藏区域报道
  • 11:西藏区域报道
  • 12:西藏区域报道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2009 3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G20峰会前美联储收购国债意图何在
    世界经济向东转 中国经济向西转
    我们更需要创新精神
    强化SDRs是货币变局的破题之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界经济向东转 中国经济向西转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世界经济向东转

      中国经济向西转

      ⊙亚夫

      

      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如何收场?尽管危机到现在还没有终了,国际社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仍抱有深深忧虑,对危机的后果也议论纷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场危机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的既有格局。

      从时间点上看,如果说2008年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触发世界经济从金融结构、贸易结构、到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出现全方位大转移的标志,那么,2009年将是世界经济重心由西向东、中国经济着力点由东向西,发生结构性大转移的起始元年。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由于在地缘上,无论是在国际间,还是在中国国内,整个经济链条和供求结构都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一判断如果成立,那么它对经济战略的重构,生产要素的调配,以及微观经营策略的修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论坛上,汇丰集团主席葛霖说,这场危机不会逆转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这就是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转移,而中国是亚洲的强国,其次是拥有大量石油财富的中东。在这之前,英国《独立报》曾发表文章称,世界必须认识到全球金融力量开始向亚洲转移。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而更早之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更在其专著中表示,当今世界,西方需要东方,远胜过东方需要西方。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如果说,上述言论只是一些分析人士的看法,那么,从最基本的全球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确实已经发生。

      从需求层面看,之所以会出现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需求的地缘结构出现了问题。由于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过度透支未来需求,特别是金融杠杆过度使用,放大了发大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幻觉,最终导致泡沐破灭,酿成了大量“有毒资产”和大面积财务危机。因此,现在要希望发达经济体像过去那样,采用透支的办法来扩大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已不可能。

      而在供给方面,这场危机的爆发,对那些过度依赖外需的新兴经济体来说,也是一次沉重打击。不过,相对而言,需求问题只是在地缘上出现了失衡,仍有巨大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不在别处,正在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身。因此,只要适时调整供求方向,世界经济还有回转余地。而这种调整,正表明世界经济重心需要向东转移。

      其次看中国经济着力点的转移。

      中国经济在最近的30年内,除了平均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之外,其内部结构,始终在调整之中。因此,所谓的结构调整,并不是新鲜事,更不是从去年才开始。而现在之所以特别强调“扩内需、调结构”,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就是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既有平衡,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调整步伐。

      所谓加快调整步伐,不仅有速度上的要求,更有方向上的修正。近30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持续提高。此举既有正面效果,如提高了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吸收速度,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如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外需,脆弱性明显,而各种资源向外需型地区超配,也加剧了经济“二元化”的痼疾。

      现在提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启动农村市场,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内外部需求变化的战略大调整,是经济发展着力点的大转移。因为外需的变化已不可逆转,外需操之在人,不是取决于我,再要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十分困难。而内需的情况则外全是另一回事。即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到了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的时候。

      从不久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到2008年底,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而13亿人中,农村人口有7亿多,目前农村的人均消费只是城镇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个人口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将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由东向西,适时调整供求结构,面向广大内陆地区,转移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携手国际社会走出这场危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