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财经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4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不应忽视大宗商品交易
    经济转暖背后的三种隐忧
    美元“新能源”战略或许只是个招牌
    夯实经济底部仍需继续努力
    书还未印,就已经过时
    标本兼治整合中国钢铁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元“新能源”战略或许只是个招牌
    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国旺
      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后,美元的内在价值就与石油份额的控制权结合在了一起,当前华盛顿敢于滥发美元,一般推理,新能源技术可能是美元未来内在价值的主要保障。可如果真从这个角度去追溯,美国的“新能源”战略似乎又很难靠得住,恐怕只是美元价值保卫战的掩饰词。

      李国旺

      眼下,利用“定量宽松”理念,美国正在大规模向国际金融市场放松银根,全球流动性泛滥一触即发。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允许全美商业性金融机构用垃圾资产从联储获得抵押贷款高达2.3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即将投放的1.15万亿美元,美国的基础货币总投放量已达4.45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要收购有毒资产,还得通过发国债来筹资,最后通过国债质押给出美联储获得美元。最后还是金融垄断资本得益。美联储的背后就是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从上述无限量发行货币看,美国金融垄断资本正绑架美国政府,利用美国政府的信用赚取危机下的“超额”剩余价值。

      在地产崩溃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历史宿命中,美国政府在危机开始的2007年秋天,却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即不顾可能造就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压力而倾销美元,即同时在利率和流动性上全面放开美元阀门。面对流动性泛滥,美国地产因此水涨船高,从而将地产泡沫不断推高。同时,溢出国门的美元流动性,对石油、粮食、有色及钢铁行业火上浇油的作用。因此,出现了世界性的金融政策异象。

      为了反危机,美国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为了反通货膨胀却采取了高利率和收缩流动性的政策,结果造成了美国流动性过头,即所谓“飞去来兮”现象,美国反危机的放松政策导致了美国本身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不得采用紧缩政策。美国紧缩政策与世界各国已采用的紧缩政策时差在半年左右,直到2008年初,紧缩政策在全球形成共振效应,全球流动性突然消失,美国的投资银行倒闭形成多米诺效应,机构欺骗老百姓造成的地产泡沫反过来将美国的投资银行击垮。至此,美国居民的信用危机漫延到金融机构,以此为起点,金融危机由美国的投资银行向保险公司再向实业公司再向商业银行传染。

      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金融机构与欧洲及与亚洲的机构存在各种合作与交易关系,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传染到各国。但在危机深化过程中,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不仅不主动承担责任,反而想方设法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将危机的危害转嫁出去。

      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后,美元的内在价值就与黄金分离,但是与石油份额的控制权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控制住石油,也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石油份额的控制权的多寡又与军事实力结合在一起,军事实力又与美国的科技实力结合在一起。基于这种美元特色货币金融学的“复合化”现象,只要美元的发行量不超过美国对世界石油实际份额的控制力,美元还是有一种内在价值的支撑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已经完成了石油份额保卫战,即完成了美元价值保卫战。当前华盛顿敢于滥发美元,一般推理,美国可能已掌握了美元内在价值的新“媒介”,即新能源技术可能是美元未来内在价值的主要保障。可如果我们真从这个角度去追溯,就会发现美国新政府的“新能源”战略,似乎很难靠得住,恐怕只是美元价值保卫战的一个掩饰词。

      的确,由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的不可调和性,美国维护石油份额控制权的成本将不断提高,从而对美元的内在价值稳定形成极大威胁。更何况按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石油的开采大约只能维持五十年左右。寻找美国能够稳定控制、不受制于他人的同时可能掌握定价权的新能源,实实在在是美元价值保卫战也即美国政府信用保护的迫切需求。所以,当奥巴马提出新能源作为其立国政策时,正中美国金融资本家和能源资本家的下怀。只要美国掌握了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奥巴马就能以新能源技术为忽悠全球的招牌,获得了大量印刷美元的“资本”。由于世人无从知晓新能源究竟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还是核能为突破口,这就有了给人们想像的空间。美国因此加速了美元的发行速度,实现了收获铸币税、对冲外债、为金融资本创造超级的利润并为石油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

      可现在问题是,“出来混,总要还的”咒语正围绕奥巴马政府周围。因为石油、军火和金融垄断资本前期为美元价值保卫战而投入的石油战争的利润还可能没有实现预期的高额回报,需要新一轮石油危机来实现其利益目标。因此,为着连任考虑,奥巴马政府推出真正的“新能源”技术可能性,得在2012年前后。

      如果奥巴马真忽悠了全世界,即美国的新能源“发明”即使花了上万亿美元还不见踪影,美国就可能因为奥巴马夸下的海口而赌上了国家信用,到时美元恐将一文不值,美国可从来没有保证过投资美国国债是没有风险的。当然,从投资者的视角看,美元泛滥也会造就一定期限的投资机会,因为美元泛滥必然导致流动性泛滥,反应最敏感的黄金、石油、有色、最后粮食价格必然因此大涨,股市也因此水涨船高。但是虚拟经济的虚火上升,未必对反危机的措施有利,物价高涨必然制约经济复苏的进程,“滞胀”或将重现。果真如此,则G20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