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9 4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输血型”复苏还需转变成“造血型”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或已见底?
    既是国企,就不该有天价薪酬
    平等获取同一信息
    征途漫漫
    房产开发商成欠税大户
    资源产品定价权
    不能再继续缺失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金融危机或已见底?
    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志峰
      吴志峰

      就在3月初世人还在谈论金融海啸第二波时,随着美联储推出直接购买国债等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公私合伙购买银行“有毒”资产计划,以及G20会议后全球联手救市行动,金融机构的混乱局面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基本面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回暖现象。特别是花旗、美银、富国、高盛等银行一季度盈利的消息渐渐稳定了世人们的恐慌心理,而住房开工率、销售止跌回升、以及失业率上升趋缓、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采购经理指数的回升也表明实体经济下滑局面已大大缓解。

      笔者曾撰文将本次金融危机的演化可能性分为四阶段:即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且明确提出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化的阶段,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是否真的发生、以及继雷曼兄弟破产引起的金融海啸会否再来第二波海啸,则取决于美国能否将花旗、美银等“巨无霸”摇摇欲坠、趋向破产的状态迅速稳定住。事实上,在花旗银行股价3月5日跌破1美元至97美分,带动道琼斯指数跌至6500点时,已经构成了对金融市场的严重冲击,市场情绪非常惶恐,金融海啸“第二波”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而恰恰是这种危急状态,大大加快了白宫决策层痛下救市决心,尤其是美联储宣布将直接购买房利美等机构债券和房产抵押债券8500亿美元、并且直接购买长期国债3000亿美元之后,华尔街的恐慌心理迅速稳定下来,随即推动美股反弹,在4月2日G20会议落幕后,华尔街股市连续拉升,至4月14日晚间,道琼斯指数回升至7984点,花旗银行更升幅惊人,达到每股4.39美元。

      目前金融市场已基本稳定下来,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事件应该不会再出现,至少各国政府不会允许他们破产了,因为真的是“太大而不能倒”了!而世人原来非常担心的东欧金融危机,也有望稳定下来,因为G20已经给IMF新增了10000亿美元可用资金,使得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有较充足“弹药”帮助东欧国家的政府稳定本币贬值和支付危机。因此,在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和东欧危机国家得到稳定之后,尤其在银行机构间渐渐恢复信用、信贷紧缩局面有效缓解后,现在基本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了,金融危机继续演变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可能性或许已被切断。

      自去年9月雷曼倒下到今年3月初的花旗危机,这半年多里如在地狱中备受煎熬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终于可以略微松一口气了:“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已经趋于平缓,这(指平缓)正是走向复苏的第一步”。金融危机确实是伯南克这位“大萧条”理论家最好的试金石,他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信徒,相信美联储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货币紧缩是导致危机不可收拾的主要原因,这次轮到他来主掌联储救市的方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向市场大肆释放流动性,即使在银行将流动性“窖藏”、市场信贷继续紧缩的时刻,伯南克也未曾放弃他的信条,而是更坚定地继续注入资金,乃至最后宣布直接买入国债,致使不到半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膨胀近3倍!现在,随着富国银行公布今年一季度盈利30亿美元等利好消息,“飞机上撒钱的伯南克”似乎看到了冰封信贷开始消融的信号。

      冰封的信贷虽然开始融化,但“融雪”阶段的实体经济温度短期内甚至更低,“气温”依然寒冷,由于滞后效应,指望实体经济从此阳光灿烂非常不现实。金融市场依然脆弱,标示实体经济冷暖的失业率数据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小幅攀升,受惊于金融危机的人们还将继续紧捂钱袋增加储蓄压缩消费。

      而且最令人不安的是通用汽车又起波澜,在得到华盛顿134亿美元救助资金后,由于推出的重组方案得不到认可,美国政府已“威胁”通用汽车准备“外科手术式的破产”。这又是一个新词!其内涵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我们无从知道什么样的破产才是“外科手术式的破产”,或许它的真正用意就是既允许通用破产又不至造成新的动荡。但能不能设计出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案是令人怀疑的,我们希望美国财政部不要再犯允许雷曼破产的错误。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