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人民币渐入新升值期 境外资金洞若观火
    银行理财产品:
    严格监管下的创新难度
    沃克报告对英国银行业下了重药
    美财政部叫停漫画减压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理财产品:严格监管下的创新难度
    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田勇 陆 洋
      ⊙郭田勇 陆 洋

      

      银监会稍早时候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管理原则、投资管理方式、投资方向等多个层次对以往的政策和做法作了较大的调整和规范。从长远看,这对银行管理、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回归稳健。

      过去几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市场规模、投资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风险开始显现,问题也不断暴露。无论是“零收益”、“负收益”事件频频曝光,还是某些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清盘、投资人和银行业之间纠纷不断,以及银行理财内部操作的不透明,都饱受市场质疑与诘难。

      盲目的业务扩张和金融创新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繁荣,但是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却最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更何况大多数银行理财客户都是从传统的储蓄客户转变而来,在风险偏好上就和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客户不同,较为保守,更看重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理财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调整发展策略,让理财产品定位回归稳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其实,表面的问题恰恰反映了银行在理财业务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环节上的薄弱。目前,不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财产品表内表外的处理没有统一标准,类似的产品既可作为表内核算,也可以采用表外核算,随意性很大。这造成部分银行可能利用这一空间将部分有风险的资产转移到表外,由于表外资产无需拨备,管理标准相对较松,因此,这种理财资产表外化极易造成银行风险的积累。例如,去年由于贷款规模的控制,造成银行放贷能力受限,银行通过“信托+理财”的形式将贷款转移到表外规避额度控制,而贷款的发放对象包括房地产等行业,这在干扰货币政策的同时,也累积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同时,由于缺乏第三方托管等原因,理财资金的实际运用不透明,部分资金有被滥用甚至同客户对赌的可能。从前段时间风波不断的外资银行“投资者杀手”KODA产品来看,外资银行有可能并没有运用客户资金在市场上投资,而是仅仅以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为参照标准与客户对赌。这种交易不透明现象,在五花八门的国内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也很可能存在。

      从近几年的投资风格上看,银行理财产品有不断走向激进的趋势。由于国内理财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纷纷利用高收益率吸引客户,而更高的收益率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投资的开展,部分银行扎堆发行投资于大行项目的信托产品,而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回暖也吸引理财资金的大量涌入,这都使得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大。这无疑会导致理财产品和投资者出现错配,部分银行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投资者,引发一些诉讼事件,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监会出台新的措施,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银行业风险,推动理财业务稳健经营,促进理财市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新措施也可能对理财业务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在当前银行利差缩小、利润下滑,亟需发展中间业务来覆盖缺口的时候,积极发展理财业务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监管措施的趋于严格,在有利于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也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以及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速度带来一些影响。

      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银行投资渠道有限,理财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信托类等产品上。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银行给客户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率,通过这种方式贷出资金和直接吸收存款去贷款相比,利润空间不大,加之今年取消了贷款规模的限制,原先利用理财产品规避贷款规模控制的作用也无从发挥。因此,目前银行微利开办业务,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如果再将这些产品纳入表内核算、计提风险准备,难免会进一步压缩银行利润空间,挫伤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积极性。而禁止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基金、PE等规定则会进一步收窄投资渠道,加大业务创新的难度。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