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7 2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存款结构“非常”之变
    值得细究
    金融危机侵蚀全球央行独立性
    将询价机构利益
    与新股发行价“挂钩”
    如果泡沫是财富,那画饼一定能充饥
    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具备相当前瞻性
    北京7家违规房企上“黑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将询价机构利益与新股发行价“挂钩”
    2009年07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曹中铭
      ⊙曹中铭

      

      中国建筑A股发行确定的价格区间为每股3.96元至4.18元,对应的2008 年市盈率水平为48.59 倍至51.29 倍。此前,中小板三只新股由于其盘子较小,发行市盈率基本上在31倍左右,主板首单四川成渝,因为发行量达到5亿股,其发行市盈率为20倍,反而是发行120亿股的“巨无霸”中国建筑,无论是相对于四川成渝,还是中小板的三只新股,其发行市盈率均堪称“天价”。也正因为如此,才受到中国证监会的特别关注,并要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进一步对定价作出说明。

      显然,即使是发行人中国建筑与保荐人中金公司作出说明的理由,都无法改变中国建筑高价发行的事实。以超过50倍的市盈率发行,中国建筑还未上市股价就已站上了高位。相对于沪市目前平均27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几乎高出一倍。

      如果说当年中国远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能分别以超高的市盈率发行,是因为其时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并且还可能面临着监管层的“窗口指导”的话,那么,在《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已经实施,监管层也淡化了“窗口指导”背景下的市场化发行,为何新股发行市盈率仍然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景象呢?

      毫无疑问,中国建筑能够高价发行,并非是什么“偶然事件”。

      首先,虽然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窗口指导”了,但从IPO首单桂林三金开始,保荐人的发行价格“指导”却从没断过,如此次中金公司给出的价格区间为3.39元至4.25元。从前面四只新股的发行价格来看,其发行价格几乎都落在保荐人提供的参考价格区间中,并且基本上都接近其上限。如此,一方面保证了发行人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实际上为新股最终发行定价提供了“依据”。

      其次,在机构投资者申购新股几乎都被“赶”到网下之后,如果欲分享新股的一杯羹,就必须报高价,否则将失去配售资格。这样的格局,也就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报价越高,其配售新股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又无形中导致机构投资者竞相报高价,进而推高了新股的发行价格。因此,对于在“市场化”条件下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步步高升”,投资者不应该感到意外。

      事实上,机构投资者竞相报高价,说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较大缺陷。笔者在此再提一个曾提过多次的建议:只有将询价机构的切身利益与新股的发行价格“挂钩”,新股发行价格才会趋向合理,竞相报高价的局面才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