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期货·债券
  • A5:行业·个股
  • A6:信息披露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97:信息披露
  • C198:信息披露
  • C199:信息披露
  • C200:信息披露
  • C201:信息披露
  • C202:信息披露
  • C203:信息披露
  • C204:信息披露
  • C205:信息披露
  • C206:信息披露
  • C207:信息披露
  • C208:信息披露
  • C209:信息披露
  • C210:信息披露
  • C211:信息披露
  • C212:信息披露
  • C213:信息披露
  • C214:信息披露
  • C215:信息披露
  • C216:信息披露
  • C217:信息披露
  • C218:信息披露
  • C219:信息披露
  • C220:信息披露
  •  
      2009 8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面临五大新转机
    从需求入手才能
    有效抑制产能过剩
    全球柜台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和措施令人期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需求入手才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
    2009年08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在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日渐明朗、内外部环境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这是防患于未然的预警之举,十分必要。这次会议特别点到了一些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或在盲目扩张,或在重复建设。说得那么具体,表明有关方面对当前的产能状况是有忧虑的。

      不过,抑制产能过剩,仅从生产环节来治理恐怕是不够的。在“需求为王”的时代,也许更应该从需求入手,对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供求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特别对需求的变动规律和变化特点,以及与供给之间的时滞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对比分析,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既有产能,而不至于一会儿大干快上,一会儿又闲置如弃,造成巨大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理由之前,先讲两个行业的案例,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一个是电力行业,一个是钢铁行业。曾几何时,这两个行业都出现过供给极为短缺的现象。尤其是电力行业,缺电,曾经让多少乡镇企业面临用电危机,甚至要自备柴油发电机来保证生产。但随着电力行业脉冲式飞跃发展,一度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电力企业居然也陷入了亏损的边缘。钢铁也是如此,或饥或饱,波动十分厉害。

      什么原因呢?其他不谈,主要和相关行业对整个社会的需求趋势重视不够有关。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只要有需求,有钱赚,组织生产,组织供给,比以往要快捷许多。因为,资金、技术、劳动力、包括生产设备等,都是会追逐更高利润的。因此,“需求是王”是当前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留给大家的最大教训,就是需求出了危机。因为需求急剧下滑,才使供给方,也就是生产企业跟着陷入了危机。而全球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这样出来了。

      对外向型程度比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来说,需求,除了内需,还有外需。从中国的情况看,这次受伤最大的是外需。因此,在考虑产能过剩时,除了内需,还要考虑外需的影响。对外需要有战略思维,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这次金融危机给外向型经济体上的一课,就是外需的波动是不可控的,是被动的。对中国来说,好在内需市场巨大,还有周旋的余地。

      而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在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把眼光放在国内,放在内需上,以内需为主组织生产、调节产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内需的动向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趋势,而且对产能结构也有调节作用,可以成为调节内外需的蓄水池。处理得好,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弱像这次金融危机那样造成的被动和损失。而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现在,既然外资也在觊觎中国市场,组织对中国的生产,为何我们自己不对自己的需求多动点脑筋呢?

      说到当前的产能过剩,原因很多。而产能过剩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个老问题。在最近的3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起伏波动,这个问题总是时不时地会凸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麻烦。一则因为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大量设备闲置,造成巨大浪费,而且会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二则因为产能过剩,还会扩大结构性矛盾,加大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在每个经济周期中都有不少。

      现在,有关方面再度提出这个问题,又是为了什么?显然,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的时候,有关方面就预警在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与去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间接触发了个别需要“关、停、并、转”的企业出现“死灰复燃”有关。一些需要调整的行业放慢了调整步伐,甚至开起了倒车。这不能不给予及早提醒。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到,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这不是没有所指的。

      这次会议还提出,要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话说得很原则,但指向性却很明确。

      只是对每一个具体的行业或企业来说,再加上一句,多多研究内需的中长期趋势和变化情况,将对组织生产,提高产能利用率,是很有用的。而对投资市场来说,也有必要从需求的角度,研究产能问题,找出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最优配合区间来。这样不仅能给投资市场带来好的题材,而且也有助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熨平经济波动周期,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