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想在人物画上下功夫
问:你对肖像画有特别的兴趣和造诣,是不是在学画时就这样?
答:在学校里,我就明确把画肖像作为主要的焦点。肖像画其实很普通,每个人学画、接受学院训练都要做。但我在学习中有特别的感受,觉得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是一个弱项,就特别想在人物画上下功夫。
问:你的早期肖像画有什么特点呢?
答:美术史上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有人物的肖像性。我的肖像可能在表面上更符合那种传统规范的肖像。传统的肖像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宫廷绘画中的人物肖像。相比之下我的早期肖像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管是不是朋友,都贯注了我的认识、观念在里面,带有我个人的自画像的特点。更深一步看,我个人的东西也要隐藏起来,所以要借助朋友的肖像,在传递朋友的特质之外,传递我个人的东西。
整整一代人的追求
问: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你是如何感受西方的油画传统与中国的绘画传统的?
答:我在学习时,遵循的是西方绘画的标准,包括学习西方当代绘画的特点。一旦成熟后,则体验了更多的东西,包括对中国绘画传统的体验和感受等。
问:你为什么长期坚持肖像绘画的探索?
答: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中我只画很小的画。重点是对油画语言的锤炼,要屏蔽当时中国油画语言中的一些东西。这种东西还可以上溯到民国时期油画家的中西结合的路子。这样做的不仅是我一个人,可以说是整整一代人,包括陈丹青、何多苓等人都在这么做。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打破写实主义的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是为了个人的表达。
关注绘画语言的探索
问:能不能探讨你的绘画语言探索的心得?
答:我的艺术探索的角度在绘画语言上,由此而尝试表现虚无、空灵的感觉,也让我体会到轻微的描述的细微差别。我的绘画语言细腻、轻微、平静。我把自己放空,由此就能感受到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感受到传统的东西,仿佛电流般穿过,让形象自己来叙述某种情感。
为此,我又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回避过于个人化的表达。我让自己进入一种状态:只需要去做,不需要去追求表面的意义,实现这个过程,比画出什么作品更重要。
问:你的作品似乎很少使用多种色彩?
答:只是以灰色为基调,色彩还是很丰富的,那是无数的灰色。灰色符合我的心态、人生观。灰度里有我非常细腻的表达,可以体现细腻的情感。
当然在不同的作品中色彩也会有一些变化,但那只是我的心情问题。总体的基调是灰色。灰度也要达到非常成熟的状态:既非苍白的,亦非浓烈的。要非常符合我的心理状态。灰色“空”、“静”,与强势的东西相对。灰色还与“淡”有关。中国传统绘画就很淡,但很有意境,可以表达一种奇特、绝妙的孤独感,变数非常多。我的作品虽然很淡,但是画了许多遍,每一遍都很淡、很轻、很薄。在这里,变数意味着时间、缓慢、细腻,意味着创作过程中我个人的克制、平静、理性、自然。
问:你的创作过程是不是都很慢?
答:是。我有意识地把创作的过程放得很漫长。10多年来,我的作品的总数很少。我也没有过强的表达欲。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过于强烈的个人表达看得太多了,我的作品没有太多的现实寓义。
近年来把作品打开
问:近年来你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答:2005年以后,我开始画一些相对比较随意的小画,类似传统绘画中的册页。其中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出来了,如笔触、色彩等。
这几年,在创作中逐渐把作品打开,有意识地强调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比、相悖、互衬等。
特别是为准备这次个展,去年开始着手创作大幅的作品,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计划。我现在是大的与小的同时做,带来许多新的感觉。不过今后会集中地完成一些大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