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在出口遇到大麻烦后,轮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厮杀将更加激烈。
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特保案对中国的轮胎业尚不足以造成灭顶之灾,但会带来巨大冲击。若对美出口的销量转入国内销售,势必增加国内供给,产能过剩的局面也将不可避免,国内轮胎企业的竞争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
产能过剩再现
轮胎剩余产能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据上海证券报调查,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在很多企业的销售总额中占比很大。2008年,中国轮胎单对美国的出口就达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一旦出口美国市场受阻,这么大的产能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在国内消化,全行业都将面临产能过剩,即便不出口或出口比例很少的企业,也可能被卷入“价格战”。
据中国橡胶协会统计,去年我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额约有22亿美元,轮胎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如果削减输出美国轮胎的半数产量,意味着我国会出现12%的剩余轮胎产能,并且减少10亿美元的外贸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轮胎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为400多家。截至目前,随着全球第四大轮胎巨头德国马牌轮胎去年底宣布在中国建厂,全球十大巨头外资轮胎公司悉数落子中国,国内轮胎业本来就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这12%出口转内销的轮胎产能,无疑将使中国轮胎业的产能过剩状况雪上加霜。
受损的不仅是轮胎企业本身,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也会受到牵连。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上半年中国国内汽车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形势,但国外市场一直疲软,今年上半年我国轮胎出口量已经显著回落;在这种情况下特保案的通过,不仅会直接造成12%的轮胎产能过剩,还将使得其上游产业链的橡胶、炭黑、焦油以至焦化等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销售困难等。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范仁德就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轮胎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降的速度均为两位数,1/3的企业亏损。轮胎特保案后,我国轮胎出口量将下滑12%左右,连带着橡胶工业的增长速度将下降5至6个百分点。”
国信证券研究员陈爱华则认为,对国内其他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或者出口市场转移带来的竞争将加剧,利润面临下降的风险。“已经启动的生产线不可能骤然停止,产能过剩会引发连锁反应。”
难跨产品+渠道关
本来专注出口的企业,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有些“陌生”的国内市场,这些轮胎企业如何才能顺利跨越这种转变?正积极谋求开拓国内市场的企业发现,产品结构调整、重新打造销售渠道都是他们开始“目光向内”时不得不攻克的“难关”。
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是“先知先觉”且成功由“外”转“内”的一个典型。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法务部许友名告诉记者,早在美国宣布实施轮胎特保措施以前,他们就做了最坏的打算。通过调整生产,目前出口美国市场的轮胎只占其总轮胎销售量的20%,基本上销售都转向了国内。
他告诉记者,这次轮胎特保案他们受影响不大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他们的轮胎产品丰富,出口美国的产品在美国实施特别关税的那几个品种范畴外;其次,他们的产品出口范围广泛,有160个国家之多;最后,他们国内的营销网络布局完善,这对他们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帮助很大。
青岛双星也幸运逃过此劫,其经验或许也值得其他企业借鉴。青岛双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的特保案对其影响较小,就因他们准备工作做得早。自2008年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出口下滑,公司就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开发新的出口市场。2009年1-8月份,公司对美国出口轿车胎和轻卡胎收入为4,215万元(617万美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不足2%;可实现利润约168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不足1%。但更多的轮胎公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些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出口国、产品品种又较单一的中小轮胎公司,则面临破产之虞。对他们来说,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营销网络已成为重中之重。
全国商用车配件产销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颜立兴认为,有关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要积极扶持国内轮胎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使轮胎出口由数量型向技术型、效益型转变,树立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他表示,轮胎等零部件企业应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努力开拓国内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的零部件比合资企业便宜一半,成本优势明显。如果技术再获得提高,就有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实力。其次,打造“品牌”势在必行,产品品牌含金量不高制约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零部件出口产品80%以上还停留在售后维修市场,只有少数进入全球配套市场。
此外,提高行业门槛则是行业协会一直努力推进的工作。
据中橡协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赵文权介绍,今年3月份开始着手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后,工信部就多次提到准入问题,明确提出要制定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并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出台。中橡协秘书长邓雅俐说,全球金融危机让轮胎行业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只有合理地制定行业准入条件、产业调整意见和“十二五”规划,才能保证轮胎行业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