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价值报告
  • 6:财经海外
  • 7:产经新闻
  • 8:观点·专栏
  • 9:特别报道
  • 10:公司
  • 11:公司纵深
  • 12:广告
  • 13:公司前沿
  • 14:公司·中小板
  • 15:调查·产业
  • 16: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
  • B124:信息披露
  •  
      2009 10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评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市场评弹
    送别解禁最大洪峰 有望迎来跨年度行情
    政策退出或成为
    “最后一只靴子”
    信用债高利率发行的背后
    大单追踪
    最新评级
    个股超市
    金融股在行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退出或成为“最后一只靴子”
    2009年10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辉 ○编辑 李导
      ⊙徐辉 ○编辑 李导

      

      昨日有两条房地产方面的信息值得关注:一是上海、成都有可能终结为期一年的部分房地产行业优惠政策;二是香港金管局开始出手治理房地产泡沫,豪宅首付比例由30%上调到40%。尽管这些信息不说明房地产行业政策马上就要逆转,但基本上代表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未来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都将面临一个是否退出、如何退出,以及对证券市场影响如何的问题了。

      从目前报道的情况看,多数经济学家赞同刺激政策到明年一季度开始考虑逐步退出。这些经济学家的主要依据是,要让实体经济在相对高位运行两到三个季度之后,再考虑刺激政策的退出。而我国宏观经济是在今年三季度才基本确认复苏,所以需要6个月左右的观察时间,来决定刺激政策的退出。刺激政策的退出无疑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要么在事前被充分消化,要么会在退出前后产生剧烈波动。从A股情况看,当前市场确实被这种潜在的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所压抑,从而患上了“退出忧虑症”。当前A股基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预期业绩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1.5倍、17.5倍和14.5倍,应该说估值并不高。

      如果市场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下,那么,股市的上升行情或许可能延续到明年一、二季度才开始正式运行。因为届时宏观刺激政策正式退出,而实际上股市估值水平并未高估,刺激政策退出反而会被认为是阻碍市场上行的“最后一只靴子”。一旦落下,市场反而可能开启上行之旅。

      为什么说市场最终还是将恢复上涨行情呢?这是由市场本身的估值水平和上市公司增长状况决定的。第一,大类资产收益率对比显示,股市估值依然偏低。尽管最近一年来,国债收益率上升了37%,股市收益率下降了39.6%;但目前股市收益率依然要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

      第二,笔者相信,全球利率未来10年将逐步走高,从而影响中国利率水平和债券收益率,进而抑制A股上涨。从目前情况看,A股2010年和2011年的平均净利润预期增长18%和16%左右。如果全球利率攀升导致债券收益率出现快速攀升,那么,将对股市产生较大压力。

      第三,静态地看,A股市场2010年预期收益率较当前国债收益率水平存在50%以上的溢价,这预示着,如明年债券收益率不出现明显提升,股市将具备较大上涨空间。但若退出政策明年启动,这将削弱股市的上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