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板的“造富”神话,在产业界与创投界激起了千层浪。今年年中还在金融危机阴影下喊着要“过冬”的企业家们,眼下纷纷摩拳擦掌,把口号改成了“冲击创业板”;创投业更是直接从寒冬走进了夏天,投资的案例与金额直线攀升。据说,浙江地区一夜之间冒出了数十家各色名目的VC(创投),试图分羹创业板一级市场。另外,各类VC/PE论坛也此起彼伏,热潮汹涌。
当此之时,对那些正在创业、计划融资、筹谋上市的创业者们来说,急需有识者出来做些理性、规律性与经验性的指导,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爱国近期推出的《直击创业板》可谓“精准投放”。
作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首批创业导师,陈爱国从事科技创业投资十多年,积累了很多创业案例及创投心得,他既熟悉创业者心态及窘况,又深谙创投风格与癖好,本书实乃他多年实践与思考之结晶。他不仅讲述了创业者的成功之路,还提醒你死亡之谷在哪里,不仅公开了VC内部档案,而且还支招你怎么搞定VC。更难得的是,他运用了最合当今社会潮流的案例及现象来阐释商业发展趋势。不过,可能是囿于篇幅,作者虽然列出了不少富有洞见的观点,却没有深入系统地阐述,或许这是创投家太忙的缘故?
他认为,即使是传统行业,只要商业模式新颖,就有上创业板的胜算。“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用新的模式来做老行业。”他举例说,小肥羊,火锅店传统得不能再传统了,但小肥羊能到去香港上市,归根到底还是赢在商业模式的创新。
笔者对上述洞见非常赞赏。这观点不但拓展了企业家的视野,也启发人们去反思一些观念性的问题。国人学西方,很容易走极端,比如,近代中国看到西方科学之“威力”,呼喊着一切皆科学,导致了中国近代出现“唯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就是万能的,要清除一切传统文化,致使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一度越来越边缘化。
对于“创新”亦是如此。国人认为创新即“技术之革新”,这种偏见严重遮蔽了创新的本质——影响更深远的社会创新。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不需要一个“实物”。社会之进步与经济之发展,往往根源于这些“非实物”的创新,如日本的崛起就是源于社会创新。
据统计,在1965年至1985年这20年“世界经济停滞期”,美国经济却创造了近4000万个就业机会,而欧洲同期失去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为什么美国一枝独秀?答案并非是高科技,而是企业家的创新管理。公开数据显示,在当时美国高成长的前100 家“创业型公司”中,只有25%属于高科技企业,其余75%多为低科技含量企业,但正是这些企业引领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德鲁克思想中,创新有三类:其一、技术的创新,其二、管理的创新,其三、社会的创新。他认为创新本质上是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社会创新”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技术之创新。比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的“现代政府”及其追随者让·博丹主张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两项社会创新,显然比大多数技术的发明更有持久影响力。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呼唤“自主创新”,纵观主流表述,其“创新”含义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造,而忽略了制度、管理之鼎革,这种误读或者说“取巧”,实乃扬汤止沸,缘木求鱼。在此背景下,陈爱国敢于对创业板之“创新”说“不”,实在是难得的另类声音,创业家们或许该躬身反思,何谓“创业”?何谓“创新”?而创业板作为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如何引导中小企业在广义的创新范畴下创新,以活跃国家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亦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