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部经济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地区经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随着中央出台一揽子计划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均快于东部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市GDP增速高于13%的六个省区市中,西部的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占了四席,内蒙古更是以16.7%的增速位列第一。在高于全国各地合计平均增速的15个省区中,西部占7个,中部占5个。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所以逆势上扬,原因首先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扶持政策的效果;其次,中西部地区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第三,中央在农业政策上的倾斜,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较快发展;第四,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属于内向型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相对较小。
2、东部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子不断加快。虽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不过,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转型升级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危机以来,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被逐步转移或者淘汰,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对国内市场的挖掘,逐步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比如浙江省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大规模发展新产业,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显著提升。上半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41.6%和65.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上海已确立了先进制造业的突破方向,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希望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抢占高端,带动先进制造业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之路,并带动现代服务业成长。另外,自主创新渐入佳境。一些企业、园区以自主创新为抓手,瞄准“后危机”时期打造新的增长点。
区域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中不可忽视的选项
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无论着眼于长远考虑,还是立足于近期需要,都要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的功能。在中国发展到目前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的功效,化解区域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平稳、高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望实现。
1、区域差距客观上要求区域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适度的经济差距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过大的经济差距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使生产要素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使区域经济差距随之扩大,虽然减慢了落后地区发展,但可以获得较快的整体增长速度。当经济差距超过了落后区域可以忍受的限度时,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随之减慢。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看,已接近临界区域,如果区域差异继续不断拉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将逐步体现出来,因此,区域政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需要区域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统一。但现有市场环境下,环境资源没有被市场所涵盖,因此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过度使用环境资源,把本应自己支付的成本转嫁到社会(包括子孙后代身上)。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为追求各自利益,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地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很难实现。这些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根本在于现有规则下不同区域的利益博弈所致,市场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区域政策的介入,以平衡各方的利益。
同时,产业政策提倡专业化和协同化,地区间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在产业分工中应该扮演不同角色。问题是:如果落后区域想打破原有分工或是想在原有分工中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有此愿望的区域又有多家,且彼此条件类似,就会出现恶性竞争。
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制定科学的区域政策,保证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地区间相对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六个问题
尽管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也要看到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区域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正不断增大。尽管区域速度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地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以GDP还是人均GDP计算的差距系数2008年均呈缩小趋势。但是区域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2008年上海人均GDP(最高)是贵州人均GDP(最低)的8.29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马太效应”给缩小区域差距带来了挑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正不断增大。
二是区域合作仍存在障碍。尽管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不断展开,区域合作的形式日益多样与丰富。但许多关键领域的一体化进程还没有能够有效推进,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很多地方提出“八同”、“十二同”,思路非常好,但是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是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区域合作的实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以开发利用资源做支撑,这也是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本要求,但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会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
四是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频发。目前,各地区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强,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是,以行政区划为板块的发展往往形成各自为战,从而导致地区间的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也极易导致产能过剩问题。
五是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如预期。通过区域政策可以解决区域差距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地方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要求使有些区域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
六是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在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机会和权利的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