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调查·区域
  • A1:市场封面
  • A2:信息披露
  • A3:市场新闻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中人
  • A9:市场评弹
  • A10:数据说话
  • A11:信息披露
  • A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B56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2010 1 2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9版:市场评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9版:市场评弹
    收紧流动性 长期看利好市场
    预期大逆转
    ■行业报告精选
    ■最新评级
    ■个股超市
    切莫短炒内银股
    金融工具和退出策略
    长阴之下如何动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工具和退出策略
    2010年01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编辑 李导
      ■股边杂谈

      ⊙姜韧 ○编辑 李导

      

      2009年收官至今只有短短两周时间,股市政策可谓不断积极向上:先是“大小限”自然人股东套现需缴20%所得税,继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又将破茧而出,但利好效果似乎又是昙花一现,无论是1月4日还是1月11日A股大盘皆出现高开低走形态,而且利好程度越高,A股震荡就会越大。

      这种现象恰与同期楼市政策和房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去年11月初楼市调控政策即初露端倪,但初期效果却似扬汤止沸,既没有抑制住“地王”争霸的豪情,更没有止住岁末散户成交量的回潮,但新年伊始方落成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提醒了人们,90%售罄的热销豪宅并不意味着买家包赚不赔,而政策的累积效果也逐步显现,成交量萎缩意味着楼市高烧开始降温。

      由此可见,扬汤止沸之际莫忘釜底抽薪,而昙花一现之后也会厚积薄发,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新业务将给A股市场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同时,增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吸引力,这两点利好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所具有的减震器作用,亦能平滑今年市场流动性起伏带来的影响。

      自2006年起,市场各方关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业务的传言就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各家大券商也一直忙于频繁演练,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看,两大创新举措的技术条件早已成熟,关键是推出的时点?市场高低两极显然不适合,唯有估值和股指处于合理和盘整阶段最适宜,A股沪指3000点恰好是中位线。股指期货在推出前,融资融券在推出后都将给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恰好能够填补潜在退出策略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退潮。

      现在重新品味去年9月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一番话:“大家不要老分析央行今天卖了多少央票,明天收回多少央票,作为股市波动的依据。央行要调控的是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股市应该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上市公司的培育上,还有多种金融工具的培育上多下一点工夫,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股市的前途是无量的。”投资者应能恍然大悟。在权威人士的眼中,A股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市场不必拘泥于短线涨跌。

      1月13日央行出人意料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虽然此后央行直言,此举并非货币政策拐点信号,但退出策略先兆已若隐若现。为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选择在退出策略前夜亮剑?这恰如吴晓灵所云,而股市和楼市之间政策更有保有压,因此,年初A股就陷入上甘岭高地的概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