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转型之路
连 平
去年以来,伴随着贷款的大幅增长,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不足再次引起监管层和市场的广泛关注。2010年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年。面对经营模式转型机遇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应当着力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改变过度依赖资本占用高的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现状,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占用型的业务,控制风险资产的过快增长,积极向资本集约化的方向转型。
为此,我谈四点意见。
第一,创新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减少资本占用。
相对于对公业务而言,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分布广泛,风险比较分散,资产质量明显好于传统的批发业务,而因为资本占用较少,同样的资本占用可以推动更大规模的零售业务发展。根据相关的规定,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大大低于企业贷款100%的风险权重。因此,零售业务能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共同选择。
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业务的重点环节需要进一步创新增长模式,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战略的实施。比如加快业务发展基础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渠道分布,加快内部的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市场跟踪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又比如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在零售银行业务板块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还有,加大对高回报的私人银行领域的投入力度,培育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强化风险控制,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业务资产质量等等。
第二,突出重点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优化收入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受到发展基础和收费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但随着中间业务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增长空间却是巨大的。以笔者之见,商业银行目前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中间业务的特征,突出四方面的发展重点:继续巩固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借助资本市场回升和直接融资扩容的契机,大力促进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代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结合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风险需求的理财产品;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质量,创新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近期抓住我国进出口总量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中长期则把握好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的机遇,进一步扩展国际业务收入来源。
第三,加大综合经营力度,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综合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批开展混业经营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遭受重创,但事实证明,其主要原因是涉及太多风险领域和杠杆率过高所致,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跨业经营产生了致命的风险。对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资本约束趋于强化以及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开展综合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
随着市场格局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当逐步推进综合经营向纵深发展,促使以银行为主体的集团收入趋向多元化:推动综合经营布局广度进一步扩大,在证券、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完成机构布局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协同效应为目的的各种整合与重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总的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在成为依托“母体”,成本集约,交叉销售便利的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母体”拓宽业务领域、开展金融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后者即所谓集团协同效应的意义更为重大。
第四,积极稳妥地促进银行资产向表外转移。
在实际操作中,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是国外商业银行降低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鉴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持续高速增长,鼓励资产转让业务领域的创新,有利于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消耗,将有限的资本用于发展银行所擅长的业务,以创造更多利润。
虽然我国建立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制度尚处于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但这并不影响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相关的实践。银行可以继续加大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这既有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从而成为银行转让优质资产的主要手段。另外,还可积极扩大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范围,在建立信贷资产退出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各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还有,合理开展金融机构间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促进信贷资产在行业内部的转让,改善各机构间资本充足状况的不平衡状态。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